划了两千年的龙舟,正在以一种很燃的方式,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广东人最近的朋友圈里,龙舟俨然是霸屏的存在。在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酷炫“狂飙”,不仅能“原地刹车”,还能“丝滑倒挡”,这项被称为“水上F1”的赛事再度出圈;在阳江阳春,省龙舟锦标赛首次落户县城,67岁的女舵手在赛场上“乘风破浪”,网友纷纷直呼“浪姐”威武;在东莞,久负盛名的龙舟之乡,最长龙舟月端出“文化盛宴”,数十项主题活动强势登场……另有数据显示,端午期间,在龙舟赛最火的广东,外地游客占到观赛人群总数的15%。如今看来,这股热度依然不减。
常常有人讨论,龙舟能否像贵州的“村超”“村BA”一样,成为现象级的文化景观。细究起来,它们的确有不少相似性。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有言:“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划龙舟既是端午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又是参与感、娱乐性很强的体育赛事,根植于生活日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岭南一些传统村落,扒龙舟几乎可以称之为“村赛”。无独有偶,“村超”“村BA”源于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也是土生土长的“草根节目”。从黔东南的酸汤鱼、牛瘪,到岭南的龙船饭、龙舟饼,它们还同为“美食大会”,做好文体旅融合文章,大有落笔空间。
一叶龙舟,看点颇多。某种意义上,龙舟就像水一样,既充满力量,又包容一切。从时间维度看,赛龙舟不只是“端午限定”,一年四季都能体验;从空间维度看,且不说“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甚至连不靠河湖的内蒙古,都安排上了“旱地龙舟”;从关系维度看,人与人之间同舟共济、敢于争先的精神内涵,村与村之间的“招景趁景”、相互串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祈愿,龙舟与市集、文创、研学等业态的跨界共生……龙舟串联古今、连接邻里,将传统文化嵌入现代语境,自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