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倒垃圾”频发,另一种城市建设的“里子”问题

2024-06-12 07:41 来源:光明网

  弃渣直接倒入金沙江,张家界等城市形成“垃圾山”……“新华视点”记者近日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7省市督察发现,一些地方建筑垃圾处置工作存在明显短板,乱堆乱倒问题时有发生。而由于本地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多地跨区域非法倾倒问题多发频发,屡禁不止。

  “跨省倒垃圾”现象前些年就被媒体曝光过,并有一些典型案例被处理。时隔数年,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说明诱发“跨省倒垃圾”的现实土壤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在过去,说到该现象,观察者大多把原因放在监管的失察之上,比如,不管是垃圾输出地还是垃圾输入地,可能都对此现象存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但细究起来,无论是常见的垃圾乱堆乱倒还是“跨省倒”,背后所指向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即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与垃圾产量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真正缓和。

  前几年,“国内最大垃圾填埋场将被填满”的消息就登上热搜。当时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多达4亿吨,并且正以每年8%的速度在递增。其中,填埋是很多城市解决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方法。但据住建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终结垃圾填埋的粗放处理方式,已经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而建筑垃圾的乱堆乱放,乃至“跨省倒垃圾”屡禁不止,也是垃圾处理粗放化的体现之一。

  要提升垃圾处理能力,首先考验的其实是政府的投入和重视力度。建筑垃圾消纳处理场建设投资不菲——既有资金方面的,也有场地等方面的。比如,重庆市有关规划明确,至2023年应新增16个建筑垃圾处理重点实施项目,但截至今年5月督察进驻时,有3个项目未开工建设,9个项目还处于前期筹划阶段。这种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的滞后,说到底还是重视力度不够,并未真正把提升垃圾处理能力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对待。

  当然,这种重视力度不足,与包括跨省倾倒在内的“乱倒乱放”的成本太低有关。如督察发现,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虽然查处4000多起建筑垃圾偷运偷倒案件,但绝大多数仅作罚款处理,未追溯源头责任,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并且,这种低成本的违法操作,也直接影响到了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由此,各种因素叠加,垃圾乱倒乱放的现象自然难以被根除。

  因此,当务之急,还是要让更多的地方有动力将提升垃圾处理能力作为突出问题来解决。像对于跨省倾倒垃圾的现象,就应该进一步在制度上明确输出地和输入地双方的责任,真正溯及源头责任,不能因为某些现实利益勾连,或迫于地区之间的级别之差,就采取纵容、默许的态度。此外,在城市发展质量的考核上,也应该将垃圾处理能力作为重要的指标。如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就明确,要优化布局建设建筑垃圾中转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加快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体系。这样的要求,应该通过扎扎实实的考核落到实处。

  人们时常将城市下水道视为城市建设的“里子工程”,但实际上,一座城市的垃圾处理水平也是一个“里子”问题——它看起来似乎远离市民的视线,在多数时候都让人无从察觉,但是,它却真切地影响到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而一座城市如果失去了对自身产生的垃圾的消化能力,这也未尝不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这个问题,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跨省倒垃圾”频发,另一种城市建设的“里子”问题

2024年06月12日 07:41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弃渣直接倒入金沙江,张家界等城市形成“垃圾山”……“新华视点”记者近日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7省市督察发现,一些地方建筑垃圾处置工作存在明显短板,乱堆乱倒问题时有发生。而由于本地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多地跨区域非法倾倒问题多发频发,屡禁不止。

  “跨省倒垃圾”现象前些年就被媒体曝光过,并有一些典型案例被处理。时隔数年,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说明诱发“跨省倒垃圾”的现实土壤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在过去,说到该现象,观察者大多把原因放在监管的失察之上,比如,不管是垃圾输出地还是垃圾输入地,可能都对此现象存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但细究起来,无论是常见的垃圾乱堆乱倒还是“跨省倒”,背后所指向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即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与垃圾产量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真正缓和。

  前几年,“国内最大垃圾填埋场将被填满”的消息就登上热搜。当时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多达4亿吨,并且正以每年8%的速度在递增。其中,填埋是很多城市解决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方法。但据住建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终结垃圾填埋的粗放处理方式,已经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而建筑垃圾的乱堆乱放,乃至“跨省倒垃圾”屡禁不止,也是垃圾处理粗放化的体现之一。

  要提升垃圾处理能力,首先考验的其实是政府的投入和重视力度。建筑垃圾消纳处理场建设投资不菲——既有资金方面的,也有场地等方面的。比如,重庆市有关规划明确,至2023年应新增16个建筑垃圾处理重点实施项目,但截至今年5月督察进驻时,有3个项目未开工建设,9个项目还处于前期筹划阶段。这种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的滞后,说到底还是重视力度不够,并未真正把提升垃圾处理能力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对待。

  当然,这种重视力度不足,与包括跨省倾倒在内的“乱倒乱放”的成本太低有关。如督察发现,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虽然查处4000多起建筑垃圾偷运偷倒案件,但绝大多数仅作罚款处理,未追溯源头责任,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并且,这种低成本的违法操作,也直接影响到了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由此,各种因素叠加,垃圾乱倒乱放的现象自然难以被根除。

  因此,当务之急,还是要让更多的地方有动力将提升垃圾处理能力作为突出问题来解决。像对于跨省倾倒垃圾的现象,就应该进一步在制度上明确输出地和输入地双方的责任,真正溯及源头责任,不能因为某些现实利益勾连,或迫于地区之间的级别之差,就采取纵容、默许的态度。此外,在城市发展质量的考核上,也应该将垃圾处理能力作为重要的指标。如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就明确,要优化布局建设建筑垃圾中转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加快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体系。这样的要求,应该通过扎扎实实的考核落到实处。

  人们时常将城市下水道视为城市建设的“里子工程”,但实际上,一座城市的垃圾处理水平也是一个“里子”问题——它看起来似乎远离市民的视线,在多数时候都让人无从察觉,但是,它却真切地影响到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而一座城市如果失去了对自身产生的垃圾的消化能力,这也未尝不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这个问题,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