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渣直接倒入金沙江,张家界等城市形成“垃圾山”……“新华视点”记者近日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7省市督察发现,一些地方建筑垃圾处置工作存在明显短板,乱堆乱倒问题时有发生。而由于本地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多地跨区域非法倾倒问题多发频发,屡禁不止。
“跨省倒垃圾”现象前些年就被媒体曝光过,并有一些典型案例被处理。时隔数年,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说明诱发“跨省倒垃圾”的现实土壤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在过去,说到该现象,观察者大多把原因放在监管的失察之上,比如,不管是垃圾输出地还是垃圾输入地,可能都对此现象存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但细究起来,无论是常见的垃圾乱堆乱倒还是“跨省倒”,背后所指向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即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与垃圾产量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真正缓和。
前几年,“国内最大垃圾填埋场将被填满”的消息就登上热搜。当时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多达4亿吨,并且正以每年8%的速度在递增。其中,填埋是很多城市解决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方法。但据住建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终结垃圾填埋的粗放处理方式,已经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而建筑垃圾的乱堆乱放,乃至“跨省倒垃圾”屡禁不止,也是垃圾处理粗放化的体现之一。
要提升垃圾处理能力,首先考验的其实是政府的投入和重视力度。建筑垃圾消纳处理场建设投资不菲——既有资金方面的,也有场地等方面的。比如,重庆市有关规划明确,至2023年应新增16个建筑垃圾处理重点实施项目,但截至今年5月督察进驻时,有3个项目未开工建设,9个项目还处于前期筹划阶段。这种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的滞后,说到底还是重视力度不够,并未真正把提升垃圾处理能力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