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霸总甜宠”套路,微短剧当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24-06-05 07:31 来源:工人日报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消息,微短剧管理新规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生效。新规要求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并要求落实行业监管、属地管理、平台主体责任。截至6月1日24时,已有3309部约22.7万集微短剧获上线备案号。然而,其中有189部剧名使用“总裁”、109部使用“夫人”,使用“娇妻”“离婚”等字眼的也不在少数。庞大的微短剧数量和雷同的剧名引发网络热议。

  提起微短剧,很多人会心一笑,对剧名雷同、故事情节换汤不换药等现象习以为常。比如“霸道总裁爱上我”“回到古代当王妃”等戏码,看剧名便可猜到剧情和结尾。正如网友评价:“这种水货短剧,是当观众的脑袋短路了?”“刚起步可千万别走上歧途”……

  微短剧是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202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将其正式纳入监管,是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的第四种网络影视作品形态。

  2020年被称为“网络微短剧元年”,此后微短剧迎来爆发式发展。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头部短剧出海平台合计下载量、净流水分别达2823万次、5671万美元。

  然而,微短剧火爆出圈,也不可避免遇到不少“成长的烦恼”。比如,有的价值观导向不良,刻意炒作诸如婆媳矛盾、性别对立等问题;有的制作粗制滥造,布景、后期效果都令人“一言难尽”,甚至明目张胆抄袭……这些现象和倾向,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微短剧就是一出闹剧。

  微短剧跌跌撞撞狂奔,从内在原因看,既与相关产业处于爆发期、跑马圈地时难顾周全有关,也跟多数制作团队原创能力不足,只好在打造“爽剧”上简单重复,陷入低质循环有关。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公众在阅读碎片化的当下对快餐文化有强烈的消费需求,叙事节奏快、情节反转多、情感冲突强等“爽”感短剧集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为微短剧提供了市场机会;二是监管缺位,给其野蛮发展留下空间。比如,此前微短剧几乎零审核、零备案就能发布,对违规剧集的惩处机制不够有力等。

  为遏制微短剧陷入内容低俗、制作粗劣的误区,有关部门联合网络平台多次开展专项行动,用算法机制封禁了不少违规剧集,同时,织密了监管网。比如,主管部门近年来密集发布新规,对微短剧采取许可证全覆盖的管理办法、“无备案、不播出”;近期多个省市纷纷上线微短剧“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等。

  微短剧爆红,想要长红,不能只在形式上合拍,更应在内容和价值观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向下扎根,从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取材,有营养、有看头,言之有物、启人思考。比如,有的微短剧巧妙融入当地美景与美食;有的展示了本地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有的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传承……它们都受到网友的认可和欢迎。

  当微短剧日益成为精神文化盛宴的组成部分,如何帮助其从“霸总甜宠”“娇妻文学”的野蛮生长期,跃升到更有含金量的文化传播层级,是对有关方面完善治理的要求,是相关产业耕耘者应该直面的思考题。

  走出深宫内宅的一亩三分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是微短剧的生命力所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走出“霸总甜宠”套路,微短剧当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24年06月05日 07:31   来源:工人日报   吴迪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消息,微短剧管理新规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生效。新规要求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并要求落实行业监管、属地管理、平台主体责任。截至6月1日24时,已有3309部约22.7万集微短剧获上线备案号。然而,其中有189部剧名使用“总裁”、109部使用“夫人”,使用“娇妻”“离婚”等字眼的也不在少数。庞大的微短剧数量和雷同的剧名引发网络热议。

  提起微短剧,很多人会心一笑,对剧名雷同、故事情节换汤不换药等现象习以为常。比如“霸道总裁爱上我”“回到古代当王妃”等戏码,看剧名便可猜到剧情和结尾。正如网友评价:“这种水货短剧,是当观众的脑袋短路了?”“刚起步可千万别走上歧途”……

  微短剧是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202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将其正式纳入监管,是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的第四种网络影视作品形态。

  2020年被称为“网络微短剧元年”,此后微短剧迎来爆发式发展。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头部短剧出海平台合计下载量、净流水分别达2823万次、5671万美元。

  然而,微短剧火爆出圈,也不可避免遇到不少“成长的烦恼”。比如,有的价值观导向不良,刻意炒作诸如婆媳矛盾、性别对立等问题;有的制作粗制滥造,布景、后期效果都令人“一言难尽”,甚至明目张胆抄袭……这些现象和倾向,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微短剧就是一出闹剧。

  微短剧跌跌撞撞狂奔,从内在原因看,既与相关产业处于爆发期、跑马圈地时难顾周全有关,也跟多数制作团队原创能力不足,只好在打造“爽剧”上简单重复,陷入低质循环有关。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公众在阅读碎片化的当下对快餐文化有强烈的消费需求,叙事节奏快、情节反转多、情感冲突强等“爽”感短剧集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为微短剧提供了市场机会;二是监管缺位,给其野蛮发展留下空间。比如,此前微短剧几乎零审核、零备案就能发布,对违规剧集的惩处机制不够有力等。

  为遏制微短剧陷入内容低俗、制作粗劣的误区,有关部门联合网络平台多次开展专项行动,用算法机制封禁了不少违规剧集,同时,织密了监管网。比如,主管部门近年来密集发布新规,对微短剧采取许可证全覆盖的管理办法、“无备案、不播出”;近期多个省市纷纷上线微短剧“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等。

  微短剧爆红,想要长红,不能只在形式上合拍,更应在内容和价值观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向下扎根,从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取材,有营养、有看头,言之有物、启人思考。比如,有的微短剧巧妙融入当地美景与美食;有的展示了本地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有的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传承……它们都受到网友的认可和欢迎。

  当微短剧日益成为精神文化盛宴的组成部分,如何帮助其从“霸总甜宠”“娇妻文学”的野蛮生长期,跃升到更有含金量的文化传播层级,是对有关方面完善治理的要求,是相关产业耕耘者应该直面的思考题。

  走出深宫内宅的一亩三分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是微短剧的生命力所在。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