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费者反映,在市场上购置的二手空调,噪声大、能耗大、制冷效果差,使用时还有刺鼻的味道。但空调的标签、能效指标看着都像是正规厂家出品。据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二手空调翻新已成为一条灰色生意链,一些商家用各种化学清洁剂对旧空调清洗漂白,其中一款除黄剂中竟然含有大量致癌的二氧化钛。此外,商家还网购来几毛钱一套的信息标签,给这些翻新空调贴上。
如果不巧买到了这样的“翻新”空调,遭罪不说,恐怕也维权无门。能不能找到售卖的商家就是一个问题,即便找到了,对方恐怕也会以“本身就是二手的”来搪塞规避责任。毕竟,对于重新进入市场的二手家电,国内目前尚无专门的相关规定,这也导致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长远来看,包括空调在内的二手家电,仍葆有相当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租房市场以及不少农村等,价格相对便宜的二手家电往往备受青睐。据媒体报道,有关调查预计,全国每年有超过2亿台家电报废。从目前业内回收情况来看,每年废旧家电进入正规拆解企业的有8000多万台,还有20%—30%的家电进入二手流通环节,剩下的则进入私拆领域。
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4千万台淘汰家电进入二手流通市场。而一向被视为二手家电中最值钱的空调,所占份额当然不会少。也因此,有关方面应更加重视二手空调翻新这条产业链的监管。当下野蛮生长、无拘无束的状态,显然不合适。
一方面,一个健康的二手家电市场,理应遵循基本的信用原则,讲求货真价实。若听任商家对二手空调随便“漂白”一下,再贴上能效、生产日期、出厂编号等标签,做成“翻新机”,就可以以旧充新,乃至新旧莫辨,无疑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