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潇湘晨报》报道,近日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的充电宝,归还时,跑了四五十公里,都没有找到一个有空余的机器,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此事引发关注。
近年来共享充电宝“好借难还”的现象频繁引发关注,被视为一种“坑”。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即没有归还前多处于计费状态,而且归还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也不低。
虽然小程序上显示有的归还点可以归还,但这个用户赶去后,“不是满的就是虚假站点”。用户在线下无法归还的情况下,联系人工客服将充电宝寄回,但客服电话一直显示排队繁忙,无人回应。官网的客服电话,也无法转到人工。不能限期归还就有扣费罚款措施。
杭州市消保委一项调查显示,近85%受访者觉得近几年充电宝的计费价格上涨厉害,56%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在不同场景收费标准不一样的问题。近27%的受访者表示共享充电宝存在未明示或未经同意,过度收集并传输个人信息的问题。还有人质疑,是否存在故意行为,即有人借走充电宝后,来电工作人员立即将其放满。
充电宝这门生意,从资本投入、设计之初,要尽可能扩大网点,才能让消费者产生使用的欲望。由于使用者众多,哪怕每次消费可能也就五六元,这个长尾效应就不可小觑。其商业模式就和共享单车如出一辙,针对的就是消费者随机性痛点。但是到了接近营收平衡的程度,网点膨胀就会缓慢下来。当每增加一个网点,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运营者就会停止扩大规模。对此,共享单车会提示运营区域和停放地点,但是充电宝对此的提醒却要弱得多,甚至消费者从来都没意识到边界问题。何况,即使有网点,也可能无法成功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