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拜金的网红就该“凉凉”

2024-05-23 07:08 来源:南方日报

  一夜之间,“查无此人”!

  5月21日晚,网红圈发生“地震”:“王红权星”“鲍鱼家姐”“柏公子”等多位百万级网红被各大社交平台封号、禁言,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片叫好,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满墙的大牌包包、各式各样的帝王绿翡翠珠宝、出入奢侈品牌店众星捧月、在国内外各大拍卖行参拍从不手软,自称“在北京拥有7套豪宅,全身没有八位数不出门”……在社交媒体上,“王红权星”们所展现的“富豪生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将“炫富”当作成功的唯一标识,极尽营造“人设”之能事,本质上是在宣扬拜金主义,鼓吹奢靡之风,无形之中传播了社会焦虑,激发了怨恨情绪,加剧了盲目攀比,也破坏了网络生态,绝非只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若不狠刹这股歪风邪气,危害可想而知。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心智尚未足够成熟,缺乏对财富的批判认知,这种带毒的“凡尔赛”可能会引发模仿效应,助燃一夜成名的“虚火”,无形之中消解努力奋斗、脚踏实地的意义,为荒谬的“读书无用论”开辟市场。

  事实上,有些“炫富”压根就是自导自演——利用一些人的猎奇心理,打着“体验生活”的旗号,故意制造精致的假象,其真正目的是引流变现。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只需花10多元,便可购买大量制造高端朋友圈人设的素材。只要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既然如此“有钱任性”,为何还要想方设法地“卖货致富”、主打一个“吸睛就是吸金”呢?

  激浊扬清,势在必行。早在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定印发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就明确规定:“不得展示或炒作大量奢侈品、珠宝、纸币等资产,展示无节制奢靡生活,贬低低收入群体的炫富行为”。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直指的重点领域环节,也包括“鼓吹炫富拜金、诱导粉丝无底线追星”。

  流量没有原罪,但传播自有边界。针对“问题网红”,平台必须负起主体责任,对炫富拜金类违规账号露头就打,切断“问题流量”的传播途径,倡导理性、文明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弘扬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绝不容许“劣币驱逐良币”。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从“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再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多少有关勤俭的古训,至今言犹在耳、振聋发聩。广大网友们也要擦亮眼睛,避免盲目从众心理,自觉抵制“问题网红”。对于网红、大V来说,流量越大、责任越大,更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多传播正能量的内容,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受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炫富拜金的网红就该“凉凉”

2024年05月23日 07:08   来源:南方日报   钟 颐

  一夜之间,“查无此人”!

  5月21日晚,网红圈发生“地震”:“王红权星”“鲍鱼家姐”“柏公子”等多位百万级网红被各大社交平台封号、禁言,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片叫好,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满墙的大牌包包、各式各样的帝王绿翡翠珠宝、出入奢侈品牌店众星捧月、在国内外各大拍卖行参拍从不手软,自称“在北京拥有7套豪宅,全身没有八位数不出门”……在社交媒体上,“王红权星”们所展现的“富豪生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将“炫富”当作成功的唯一标识,极尽营造“人设”之能事,本质上是在宣扬拜金主义,鼓吹奢靡之风,无形之中传播了社会焦虑,激发了怨恨情绪,加剧了盲目攀比,也破坏了网络生态,绝非只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若不狠刹这股歪风邪气,危害可想而知。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心智尚未足够成熟,缺乏对财富的批判认知,这种带毒的“凡尔赛”可能会引发模仿效应,助燃一夜成名的“虚火”,无形之中消解努力奋斗、脚踏实地的意义,为荒谬的“读书无用论”开辟市场。

  事实上,有些“炫富”压根就是自导自演——利用一些人的猎奇心理,打着“体验生活”的旗号,故意制造精致的假象,其真正目的是引流变现。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只需花10多元,便可购买大量制造高端朋友圈人设的素材。只要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既然如此“有钱任性”,为何还要想方设法地“卖货致富”、主打一个“吸睛就是吸金”呢?

  激浊扬清,势在必行。早在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定印发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就明确规定:“不得展示或炒作大量奢侈品、珠宝、纸币等资产,展示无节制奢靡生活,贬低低收入群体的炫富行为”。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直指的重点领域环节,也包括“鼓吹炫富拜金、诱导粉丝无底线追星”。

  流量没有原罪,但传播自有边界。针对“问题网红”,平台必须负起主体责任,对炫富拜金类违规账号露头就打,切断“问题流量”的传播途径,倡导理性、文明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弘扬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绝不容许“劣币驱逐良币”。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从“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再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多少有关勤俭的古训,至今言犹在耳、振聋发聩。广大网友们也要擦亮眼睛,避免盲目从众心理,自觉抵制“问题网红”。对于网红、大V来说,流量越大、责任越大,更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多传播正能量的内容,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受众。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