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年轻学生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直播展示才艺,推广校园文化,进行公益助农,让人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敢试敢闯的年轻活力。可也有一些学生走偏了直播之路。他们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直播低俗内容。(5月20日 《法治日报》)
自媒体时代,学生直播并不稀奇。但是,我们要引导他们合理地进行直播,保障内容充满朝气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自媒体平台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也要明确直播边界、划好红线,让大学生直播在一个合理的轨道内运行。虽然大学生具有自由开设直播的权利,当下的网络生态和自媒体领域,也在呼唤年轻群体和“年轻化表达”的加入,但大学生在进行校园直播时仍应“慎重入局”。
要看到,直播之路并非多数人所想的那样好走,某几个直播领域也并不能够一直火爆下去,部分“大V”也很有可能只是“表面光鲜”。许多知名主播、拥有众多粉丝量的博主,背后有运营团队的支持、投资方的赞助。每一期节目制作之前的精心选题策划,以及这个账号在未“走红”之前的长久蛰伏期,都不为一些迫切想要“入局”的大学生所知。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直播行业也不外如此。
固然,有些大学生可能看到了少数凭借自身特点而占据互联网流量风口,实现一夜走红的“幸运儿”。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更多的直播者仍在“熬着”,他们仍然在摸索受众喜好,仍然在缓慢积累关注和粉丝量,仍然在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直播风格、直播内容和发展方向。直播之路并非捷径,而就算它是一条捷径,走的人多了便不免教道路壅塞。流量经济未必有部分大学生想的那样“容易恰”。故而,要想“入局”网络直播,还需大学生仔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