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式执法,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2024-05-14 07:48 来源:羊城晚报

  据春城晚报消息,近日,网传“红河个旧一运政人员碰瓷式执法”,为此,记者采访了个旧市相关部门。据了解,涉事车辆为非法营运“黑车”。在执法人员告知将暂扣涉案车辆时,涉案驾驶员张某拒绝签字,张某丈夫李某南多次言语威胁恐吓执法人员,并欲掩护涉案车辆强行离开。为阻止违法车辆逃离,执法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了不当的处理方式。目前,个旧市联合调查组已对张某涉嫌非法营运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同时,视频中涉事执法人员已被停职处理。

  这一通报指出了执法人员相关行为的性质,单纯看这一处理结果,也确实有执法人员被油盐不进的非法运营者拖入“淤泥”的既视感,但只要客观分析,有关方面潜意识中的一份委屈感似乎是立不住的。

  此前,网上流传的这段“云南运管人员疑似碰瓷执法”视频,一度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车辆疑似拐弯汇入道路后,从马路旁冲出5名身穿制服的执法人员,车辆减速时,一名执法人员直接扑到了车辆前机盖上,随后翻了个身,此时录像中能明显地听到“啊啊……”的叫喊声。

  执法人员如此和涉案人员“斗智斗勇”,连个人安危都不顾,有这个必要吗?照这个架势,今后执法人员岂不是不仅需要掌握依法执法的技能,还要掌握各种旁门左道?显然,这是极为荒诞的思路,相信绝大多数执法者都不屑于这么干的。原因很简单,打击非法运营,不能采取非法手段。事实上,“碰瓷式执法”不仅效率低下、有违执法精神,还因格调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执法案例。换言之,碰瓷式执法,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发生在个旧的这一幕严肃地提醒公众,只要依法执法的意识不够坚定,在执法领域还存在不规范、不文明的土壤,执法乱象就很可能继续出现在公众眼前。

  基层执法面临诸多难题,非法运营者的不配合,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为此常有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纠缠不清,引发争议。但执法难度再大,执法环境再复杂,也不是个别执法人员可以放弃执法宗旨、走入误区的理由。仍以前述事件为例,要想阻止违法车辆逃离,显然有的是正规的办法,并不是非得要和违法者比拼“下限”不可。当然,涉案车辆此前曾出现过类似非法营运的情形,这类违法者往往具有特别的手段和戾气,应对起来确实很麻烦,有时还会出现危险情形,但这种情形恰恰说明,处理此类违法者,需要从长计议,需要制定更为谨慎、妥善的方案。单纯和其“斗狠”,反而显示出准备不足、办法不多的深层次问题。这显然值得当地有关部门举一反三地检讨、总结,全方位提高执法者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意识,而不是仅以让相关人员停职了事。

  当然,针对非法运营的治理,向来牵涉多层面民生难题。涉案车辆何以一再违法运营,个中缘由也值得探究。如果涉案者是因家庭困难,不得不藉此寻找生计,那么,相关部门在严格依法处理的同时,是不是也能对其生存状况多加关心,乃至帮助相关人员从事正当营生?这种思考并非多余。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碰瓷式执法,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2024年05月14日 07:48   来源:羊城晚报   伍里川

  据春城晚报消息,近日,网传“红河个旧一运政人员碰瓷式执法”,为此,记者采访了个旧市相关部门。据了解,涉事车辆为非法营运“黑车”。在执法人员告知将暂扣涉案车辆时,涉案驾驶员张某拒绝签字,张某丈夫李某南多次言语威胁恐吓执法人员,并欲掩护涉案车辆强行离开。为阻止违法车辆逃离,执法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了不当的处理方式。目前,个旧市联合调查组已对张某涉嫌非法营运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同时,视频中涉事执法人员已被停职处理。

  这一通报指出了执法人员相关行为的性质,单纯看这一处理结果,也确实有执法人员被油盐不进的非法运营者拖入“淤泥”的既视感,但只要客观分析,有关方面潜意识中的一份委屈感似乎是立不住的。

  此前,网上流传的这段“云南运管人员疑似碰瓷执法”视频,一度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车辆疑似拐弯汇入道路后,从马路旁冲出5名身穿制服的执法人员,车辆减速时,一名执法人员直接扑到了车辆前机盖上,随后翻了个身,此时录像中能明显地听到“啊啊……”的叫喊声。

  执法人员如此和涉案人员“斗智斗勇”,连个人安危都不顾,有这个必要吗?照这个架势,今后执法人员岂不是不仅需要掌握依法执法的技能,还要掌握各种旁门左道?显然,这是极为荒诞的思路,相信绝大多数执法者都不屑于这么干的。原因很简单,打击非法运营,不能采取非法手段。事实上,“碰瓷式执法”不仅效率低下、有违执法精神,还因格调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执法案例。换言之,碰瓷式执法,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发生在个旧的这一幕严肃地提醒公众,只要依法执法的意识不够坚定,在执法领域还存在不规范、不文明的土壤,执法乱象就很可能继续出现在公众眼前。

  基层执法面临诸多难题,非法运营者的不配合,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为此常有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纠缠不清,引发争议。但执法难度再大,执法环境再复杂,也不是个别执法人员可以放弃执法宗旨、走入误区的理由。仍以前述事件为例,要想阻止违法车辆逃离,显然有的是正规的办法,并不是非得要和违法者比拼“下限”不可。当然,涉案车辆此前曾出现过类似非法营运的情形,这类违法者往往具有特别的手段和戾气,应对起来确实很麻烦,有时还会出现危险情形,但这种情形恰恰说明,处理此类违法者,需要从长计议,需要制定更为谨慎、妥善的方案。单纯和其“斗狠”,反而显示出准备不足、办法不多的深层次问题。这显然值得当地有关部门举一反三地检讨、总结,全方位提高执法者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意识,而不是仅以让相关人员停职了事。

  当然,针对非法运营的治理,向来牵涉多层面民生难题。涉案车辆何以一再违法运营,个中缘由也值得探究。如果涉案者是因家庭困难,不得不藉此寻找生计,那么,相关部门在严格依法处理的同时,是不是也能对其生存状况多加关心,乃至帮助相关人员从事正当营生?这种思考并非多余。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