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民营企业稳外贸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已连续5年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如何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天地?本期栏目就该问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赵鑫
嘉 宾:李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治稳定性、法律法规差异、政策变动是主要影响因素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出海”呈较快发展态势。在“出海”过程中,民营企业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但也面临诸多海外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您认为民营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李磊:从合作国角度看,当前中国的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意味着民营企业外贸客户更加丰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性、法律法规差异以及政策变动会给民营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商业习惯以及市场竞争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意味着民营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商业习惯,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并具备更强的市场洞察和应变能力。从国内角度看,拓展海外市场需要法务和资金支持,给国际商务经验不足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人才和融资压力。同时,开展对外贸易对民营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物流的效率成本权衡、应对汇率波动以及技术合规性等方面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品营销要充分考虑当地语言、文化和消费习惯
主持人:品牌建设是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的必备利器。在您看来,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做强自主品牌?
李磊:在培育国际竞争力方面,民营企业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优秀的产品和技术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底气。民营企业应设定清晰的定位,专注深耕于某一细分领域,在“专精特新”方面下功夫,通过以技术创新和品质服务培育的竞争优势来为民企品牌赋能。其次,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海外传播的意识与能力。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在海外宣传活动中,要充分与当地社会各方进行沟通,使产品亮点准确充分地传递给当地媒体与民众。品牌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展参会,例如参加国际产品交流会,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来展示产品和技术,与国际买家和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另一方要重视数字营销,运用搜索引擎优化(SEO)、搜索引擎营销(SEM)和社交媒体广告等数字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的在线可见度。此外,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文化宣传与海外客户产生共鸣。例如结合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进行本土化的品牌推广和产品调试,产品营销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化、消费习惯等因素。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或发起社会公益活动,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品牌的正面形象。企业要持续跟踪宣传效果,收集市场反馈,及时调整宣传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多措并举为出口型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政务服务
主持人:政府还需提供哪些政策支持,助力民营企业出海闯出新天地?
李磊:为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政府部门在行政审批方面可以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例如进一步优化从事进出口业务企业的海关登记手续。在金融支持与风险保障方面,搭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为出口型民营企业匹配最为合理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在信息服务和法务援助方面,搭建平台为外贸民营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行业动态、国际法律援助、风险评估等信息咨询服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跨国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坚持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CPTPP协定、中欧投资协定等谈判,不断加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制建设,提升协定的整体实施水平。在支持外贸数字化方面,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布局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台相应的规范标准,提高贸易数据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