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假靳东们依然在批量制造爱情”这一话题冲上热搜。据一名被骗女性的儿子介绍,自己母亲和外婆甚至与冒充靳东的网络骗子建了个“家庭群”,而此前被骗19万元的遭遇,并没给她们带来任何警醒。
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些“假靳东”们的骗术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技术含量也不高,主要是假冒身份、虚构事实,利用老年女性崇拜名人的心理、社交平台算法和推送机制,以及老年人情感空虚等空当,采取“情感侵入法”,通过短视频平台为老年女性“批量制造爱情”,从中骗取钱财。而有的受骗者却“装睡不醒”,孩子劝不了,旁人看不懂,就连法律的裁决摆在那里都唤不醒。
毋庸置疑,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的线上交流日益普遍,假冒名人进行诈骗的犯罪屡见不鲜。在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的假明星不止“靳东”一个,这些犯罪团伙的手法非常相似、程序非常简单,但由于一些老年人参加的社会活动不多,再加上儿女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老人们在生活中宣泄感情的对象也越来越少了。若空巢独居,在家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关注,抑郁的情绪就会冒出来,内心变得压抑、寂寞、失落。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够满足老人们对爱的需求,假意帮助他们走出孤独,他们就很容易陷入“执迷不悟”的境界。
法律不会容忍骗局。有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这其中约1.7亿是活跃的网民。提防情感类诈骗,需要多方合力。除了加强信息内容的管理,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一刻也不停息地整治网络直播平台和账号外,提升老年群体的网络素养、反诈意识,同时不断净化网络空间也至关重要。老年人频频成为情感诈骗中的弱势群体,与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都有关系。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填补中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守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值得全社会关注。只有让他们得到关爱、在乎,不再精神空虚、不再孤独无力,才能远离情感诈骗的陷阱。子女更要多多关心长辈的情感需求,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充实、更愉悦,不要输给了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