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成了“老烟腔”?商业宣传也要有边界意识

2024-04-30 07:05 来源:红网

  近日,“鲁迅代言网红奶茶”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据报道,某奶茶品牌以鲁迅的形象作为宣传,甚至将其塑造成“老烟腔”的形象,这一做法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反感。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形象被如此商业化使用,不仅损害了文化名人的尊严,也触及了公众的情感底线。

  众所周知,商业宣传追求的是吸引眼球和创造利润,而文化尊重则要求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保持敬畏之心。在这次的新闻事件中,奶茶品牌的做法显然忽视了文化尊重的重要性。将鲁迅塑造成“老烟腔”的形象,不仅与鲁迅严肃的文学形象背道而驰,更是对其个人形象的不尊重。宣传标语用到“老烟腔”,很容易让人联系到“老烟枪”这个词,有沪语专家老师指出:“这个‘老烟枪’用了别字‘腔’之后,有点调侃,开个玩笑可以,但放在公开场合进行宣传,又涉及到名人,不适宜。”宣传海报上的“老烟腔,新青年”二者,又有什么必然关联?这究竟是在致敬鲁迅,还是在消费鲁迅?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一些品牌为了追求市场效应,频繁制造生硬的文化联名现象。例如,一些品牌将历史人物的形象用于快餐包装,或是将经典文学作品的角色用于商业广告,这些做法不仅唯利益至上,也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在法律的边界来回试探。在法律上,未经授权使用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商业宣传可能涉及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已故作者的作品,其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去世后五十年。超过保护期后,作品可以自由使用,但作者的名誉权、肖像权等仍受法律保护。因此,商业使用历史人物形象时,必须考虑到法律风险和社会责任。

  商业宣传应当有度,尊重文化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是每一个企业和品牌应尽的社会责任。品牌在追求创新和市场效益的同时,不应以牺牲文化价值和公众情感为代价。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此类行为的监管,保护文化名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文化秩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在商业与文化的交汇处,我们更应审慎行事,树立“边界意识”,避免生硬的关联和不当的宣传,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鲁迅成了“老烟腔”?商业宣传也要有边界意识

2024年04月30日 07:05   来源:红网   王佳雨

  近日,“鲁迅代言网红奶茶”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据报道,某奶茶品牌以鲁迅的形象作为宣传,甚至将其塑造成“老烟腔”的形象,这一做法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反感。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形象被如此商业化使用,不仅损害了文化名人的尊严,也触及了公众的情感底线。

  众所周知,商业宣传追求的是吸引眼球和创造利润,而文化尊重则要求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保持敬畏之心。在这次的新闻事件中,奶茶品牌的做法显然忽视了文化尊重的重要性。将鲁迅塑造成“老烟腔”的形象,不仅与鲁迅严肃的文学形象背道而驰,更是对其个人形象的不尊重。宣传标语用到“老烟腔”,很容易让人联系到“老烟枪”这个词,有沪语专家老师指出:“这个‘老烟枪’用了别字‘腔’之后,有点调侃,开个玩笑可以,但放在公开场合进行宣传,又涉及到名人,不适宜。”宣传海报上的“老烟腔,新青年”二者,又有什么必然关联?这究竟是在致敬鲁迅,还是在消费鲁迅?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一些品牌为了追求市场效应,频繁制造生硬的文化联名现象。例如,一些品牌将历史人物的形象用于快餐包装,或是将经典文学作品的角色用于商业广告,这些做法不仅唯利益至上,也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在法律的边界来回试探。在法律上,未经授权使用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商业宣传可能涉及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已故作者的作品,其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去世后五十年。超过保护期后,作品可以自由使用,但作者的名誉权、肖像权等仍受法律保护。因此,商业使用历史人物形象时,必须考虑到法律风险和社会责任。

  商业宣传应当有度,尊重文化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是每一个企业和品牌应尽的社会责任。品牌在追求创新和市场效益的同时,不应以牺牲文化价值和公众情感为代价。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此类行为的监管,保护文化名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文化秩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在商业与文化的交汇处,我们更应审慎行事,树立“边界意识”,避免生硬的关联和不当的宣传,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