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作风不休假

2024-04-29 06:55 来源:深圳特区报

  “五一”将至,各地陆续通报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释放出作风建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越是节日,越要紧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严查“四风”问题由明转暗、改头换面等隐形变异现象。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肖桂禄(广东深圳 政府工作人员):“四风”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顽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重要节点可能呈现易发多发态势。紧盯节点纠治“四风”顽疾,防线不能松、不能移、不能变。节前的常态化警示,本身就是纠“四风”落实“常”“长”二字的重要一招。

  “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危害极深。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紧盯由明转暗、改头换面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做到精准发现、严肃查处,及时通报曝光。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党员干部如何过节,体现的是党风政风,影响的是社风民风。每一个节日都是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重要节点。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越是在节假日,越要把“纪律作风不休假”这根弦紧紧绷住,时刻恪守党规党纪,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切忌搞变通变异。当严格自律,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觉意识,始终心存敬畏、坚守原则,在防微杜渐上不舍尺寸之功。

  吴一琦(广东深圳 职员):事实证明,“四风”问题依然极易反弹回潮,必须绷紧弦、拉满弓、加足劲,做到露头就打。

  根治“四风”问题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要深入研究分析“四风”隐形变异花样翻新的规律特点,准确把握突出表现和苗头倾向,炼就“火眼金睛”,透过表象看本质,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查处。要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扩大群众参与,及时发现、处理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让隐形变异问题无所遁形。

  (整理:尹传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纪律作风不休假

2024年04月29日 06:55   来源:深圳特区报   

  “五一”将至,各地陆续通报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释放出作风建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越是节日,越要紧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严查“四风”问题由明转暗、改头换面等隐形变异现象。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肖桂禄(广东深圳 政府工作人员):“四风”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顽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重要节点可能呈现易发多发态势。紧盯节点纠治“四风”顽疾,防线不能松、不能移、不能变。节前的常态化警示,本身就是纠“四风”落实“常”“长”二字的重要一招。

  “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危害极深。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紧盯由明转暗、改头换面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做到精准发现、严肃查处,及时通报曝光。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党员干部如何过节,体现的是党风政风,影响的是社风民风。每一个节日都是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重要节点。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越是在节假日,越要把“纪律作风不休假”这根弦紧紧绷住,时刻恪守党规党纪,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切忌搞变通变异。当严格自律,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觉意识,始终心存敬畏、坚守原则,在防微杜渐上不舍尺寸之功。

  吴一琦(广东深圳 职员):事实证明,“四风”问题依然极易反弹回潮,必须绷紧弦、拉满弓、加足劲,做到露头就打。

  根治“四风”问题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要深入研究分析“四风”隐形变异花样翻新的规律特点,准确把握突出表现和苗头倾向,炼就“火眼金睛”,透过表象看本质,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查处。要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扩大群众参与,及时发现、处理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让隐形变异问题无所遁形。

  (整理:尹传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