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论文,是坚守传统还是故步自封?

2024-04-28 07:08 来源:扬子晚报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要求学生答辩通过后手抄毕业论文”一事引发网友热议。4月26日晚,华南师范大学表示,手抄本科毕业论文是文学院长期以来的传统之一,学院对毕业生手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优化,在论文答辩通过之后,同学们可提交手写论文,也可只提交手写“论文题目、摘要、目录、致谢”即可。

  一篇毕业论文能如此搅动舆论,不仅是因为牵涉到手写和打字,还伴随着“拯救传统”和“与时俱进”的争论。今天,扬子时评就此事选择两篇观点不同的读者来稿,供大家讨论。

  正方

  守住传统文化,手抄哪过分了?

  书写,尤其是汉字书写,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记录和梳理,更是文化素养、精神气象、审美格局的折射和释放。

  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在答复“关于教师入职资格增加书写合格证的建议”时表态:提高师范生的书写水平以及书写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从业基本功,还要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入对“三字一话”能力的考核。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很多省份把包括 “三字一话”等基本功作为教师的必备技能,在面试环节进行考查。

  以此来衡量华南师大文学院的手抄毕业论文,可以说这个要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是基于师范生“要具备一定书写能力”的职业要求,更是“教师应该是传统书法的传承者”的文化担当。既然接受的是师范教育,那就应该发自内心接受和认同职业标准,老老实实按照要求认真执行。

  就算是社会发展和进步进入了网络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素养的敬畏,也丝毫不能淡化和放松。换言之,如果因为当下各种现代工具的应用就疏忽汉字书写,导致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书法“断根”,那也太对不起老祖宗了。

  况且,当下的汉字书写已经出现了危机化倾向。一项对北京、上海等12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94.1%的人曾提笔忘字, 出现“敲字如飞,下笔滞涩”和“张冠李戴,错字连篇”。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病症、越来越多人不自觉地深陷其中。在鼠标时代、短视频时代已经对传统书写造成严重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非但不应该放松汉字书写的发展,反而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加大对传统书写等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耿银平)

  反方

  传统可不是能靠规定“规”出来的

  手抄毕业论文,动辄数万字。固然可以说是“历史沿袭”和“惯例传承”,但倘若换个角度,以局中人、亲历者的立场而论,这又何尝不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呢?

  事实上,当我们谈及大学传统,其中必然不会都是闪耀的、引以为傲的,也少不了固执的、不合时宜的部分。关于传统,存在未必就是合理。

  对于“传统”,我们的社会文化,一直采取了实用立场、务实主义的承继观,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乃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条逻辑线。“手抄毕业论文”的做法,固然难说是“精华”,却似乎也说不上是“糟粕”。这种无法用好坏对错二分法加以甄别、取舍的“传统”,经常会被推向很微妙的局面。其现实处境,不再取决于认受程度,而是被“力量博弈”所形塑——最近华南师大文学院所发生的争执,并未超越这一叙事框架。

  当一项传统的维持,不是基于“自发接受”而是基于“硬性规定”,那么其自身的“合法性”也便越发可疑。我们看到,对于“手抄毕业论文”,校方更多是以传统的形式来倒逼。退一步讲,就算是“传统”,也不能一刀切,总有商量的余地吧。电脑打印早已成为主流,要求学生手抄数万字的论文,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犯错的风险。考核毕业论文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是电脑打印还是手抄。“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并不意味着不能与时俱进。

  手抄毕业论文,一方面传递了“写好字”的人文和职业素养修炼的期许,另一方面也旨在彰显对于“大学学业成果”的仪式性尊重,应该说,不乏良苦用心。只不过,当很多学生满腹牢骚如罚抄一般地完成这个“苦差”,所谓的价值和意义或许早已坍塌崩解。(然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手抄论文,是坚守传统还是故步自封?

2024年04月28日 07:08   来源:扬子晚报   耿银平 然玉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要求学生答辩通过后手抄毕业论文”一事引发网友热议。4月26日晚,华南师范大学表示,手抄本科毕业论文是文学院长期以来的传统之一,学院对毕业生手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优化,在论文答辩通过之后,同学们可提交手写论文,也可只提交手写“论文题目、摘要、目录、致谢”即可。

  一篇毕业论文能如此搅动舆论,不仅是因为牵涉到手写和打字,还伴随着“拯救传统”和“与时俱进”的争论。今天,扬子时评就此事选择两篇观点不同的读者来稿,供大家讨论。

  正方

  守住传统文化,手抄哪过分了?

  书写,尤其是汉字书写,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记录和梳理,更是文化素养、精神气象、审美格局的折射和释放。

  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在答复“关于教师入职资格增加书写合格证的建议”时表态:提高师范生的书写水平以及书写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从业基本功,还要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入对“三字一话”能力的考核。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很多省份把包括 “三字一话”等基本功作为教师的必备技能,在面试环节进行考查。

  以此来衡量华南师大文学院的手抄毕业论文,可以说这个要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是基于师范生“要具备一定书写能力”的职业要求,更是“教师应该是传统书法的传承者”的文化担当。既然接受的是师范教育,那就应该发自内心接受和认同职业标准,老老实实按照要求认真执行。

  就算是社会发展和进步进入了网络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素养的敬畏,也丝毫不能淡化和放松。换言之,如果因为当下各种现代工具的应用就疏忽汉字书写,导致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书法“断根”,那也太对不起老祖宗了。

  况且,当下的汉字书写已经出现了危机化倾向。一项对北京、上海等12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94.1%的人曾提笔忘字, 出现“敲字如飞,下笔滞涩”和“张冠李戴,错字连篇”。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病症、越来越多人不自觉地深陷其中。在鼠标时代、短视频时代已经对传统书写造成严重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非但不应该放松汉字书写的发展,反而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加大对传统书写等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耿银平)

  反方

  传统可不是能靠规定“规”出来的

  手抄毕业论文,动辄数万字。固然可以说是“历史沿袭”和“惯例传承”,但倘若换个角度,以局中人、亲历者的立场而论,这又何尝不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呢?

  事实上,当我们谈及大学传统,其中必然不会都是闪耀的、引以为傲的,也少不了固执的、不合时宜的部分。关于传统,存在未必就是合理。

  对于“传统”,我们的社会文化,一直采取了实用立场、务实主义的承继观,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乃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条逻辑线。“手抄毕业论文”的做法,固然难说是“精华”,却似乎也说不上是“糟粕”。这种无法用好坏对错二分法加以甄别、取舍的“传统”,经常会被推向很微妙的局面。其现实处境,不再取决于认受程度,而是被“力量博弈”所形塑——最近华南师大文学院所发生的争执,并未超越这一叙事框架。

  当一项传统的维持,不是基于“自发接受”而是基于“硬性规定”,那么其自身的“合法性”也便越发可疑。我们看到,对于“手抄毕业论文”,校方更多是以传统的形式来倒逼。退一步讲,就算是“传统”,也不能一刀切,总有商量的余地吧。电脑打印早已成为主流,要求学生手抄数万字的论文,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犯错的风险。考核毕业论文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是电脑打印还是手抄。“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并不意味着不能与时俱进。

  手抄毕业论文,一方面传递了“写好字”的人文和职业素养修炼的期许,另一方面也旨在彰显对于“大学学业成果”的仪式性尊重,应该说,不乏良苦用心。只不过,当很多学生满腹牢骚如罚抄一般地完成这个“苦差”,所谓的价值和意义或许早已坍塌崩解。(然玉)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