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时下,心理健康问题为大众所关注,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日渐庞大。但是,这个行业却出现了各种乱象,包括收费标准模糊、咨询师资质难定、机构鱼龙混杂、公益服务欠缺等,心理咨询的“病”到了该治的时候了。
心理咨询师的需求有多旺盛呢?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14亿人口中,预计有1.9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2021年一个研究团队发布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9.5%接受过治疗,其中只有0.5%获得了充分治疗。按照世卫组织的建议,每千人应该拥有一名心理咨询师,也就是说,14亿人口应该需要140万从业者。然而,国内28万高校心理学科专业毕业生中,仅有6.51%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
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正常情况下,培训心理咨询师的严格程度不亚于培训一名医生。有专家表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系统培养过程和医学临床专业硕士类似,一般本硕期间要学习30多门专业课程,并需要在督导下接受至少250小时临床心理实践和200小时专业督导(团体和个体督导)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终身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伦理监管。
一方面,心理咨询师需求大、专业门槛高,另一方面却是市场上泛滥成灾的所谓“心理咨询师”速成培训。2017年底,心理咨询师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去除。人社部不再负责心理咨询师考试,本来是希望发挥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作用,用社会化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取代原来的职业资格认证。可是,取消之后的“空窗期”却成了一些人混水摸鱼的契机。有报告称,近10年全国存续的心理咨询机构累计超过10万家,每年新增心理机构平均增速在40%。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参差不齐的培训质量和注水严重的培训证书。不少培训考试是以收费为目的,宣称低门槛、零基础,只要花了钱,非专业人士经过突击培训就能拿证,实际并不具备执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