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餐桌”与商圈结合是个好思路

2024-04-19 08:01 来源:北京日报

  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痛点,东城区前门街道大江社区近日推出新招——将“老年餐桌”搬进前门商圈,只要出示街道发的养老卡即可就餐。

  新招试水一月有余,从记者现场探访来看,“老年餐桌”人气很旺。这些年,北京已推出1000余家养老助餐点,许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物美价廉的餐食。而相较于社区驿站的“基础套餐”,前门商圈里的老年餐更像是“升级版”。不仅菜品多样,选择丰富,就餐环境更好,还支持线下配送。更贴心的是,餐食也做了适老化改造,面条“多煮一分钟”更软烂,宫保鸡丁中的花生米换成了易嚼的黄瓜丁……好吃不贵,适老度高,无疑为老年人改善伙食提供了好去处。

  兴办“老年餐桌”是好事,而开得久、办得好又不是易事。养老助餐点具有公益属性,本身就不是个赚大钱的买卖,一旦客流量跟不上,很容易陷入困境。就本市来说,即便有政府补贴“减负”,许多社区驿站也往往是“微利运行”。那么,热门商圈里市场化运营的餐厅,如何愿意参与惠老助餐?又如何做到可持续供应?通过报道来看,街道牵头张罗,各方坦诚沟通是一大秘诀。邀请有意向企业座谈进行摸底,挨家走访辖区老年人听取意见,然后多次沟通、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共识。于企业来说,服务半径清晰,就餐人数明确,意味着老年餐成本可控。在保证社会餐饮正常的同时,稍作让利“开个小灶”,承担社会责任之余亦可共享社区资源,也乐得其成。

  “民商融合”的“老年餐桌”,也启示我们惠老助餐可以有更多打开方式。诚如相关负责人所言,不管是吃饭还是寄宿等养老服务,多方携手破局是必行之路。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尽可能发动市场机构入局出力,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想方设法向组织借力,方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具体到每个社区,情况不一,条件不同,如何在实践中针对本社区人口特点与实际需求探索出好办法,也考验着相关方面的智慧。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多方协力、相向而行,让“老年餐桌”做得香、开得久,我们的城市也会更便利更温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年餐桌”与商圈结合是个好思路

2024年04月19日 08:01   来源:北京日报   范荣

  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痛点,东城区前门街道大江社区近日推出新招——将“老年餐桌”搬进前门商圈,只要出示街道发的养老卡即可就餐。

  新招试水一月有余,从记者现场探访来看,“老年餐桌”人气很旺。这些年,北京已推出1000余家养老助餐点,许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物美价廉的餐食。而相较于社区驿站的“基础套餐”,前门商圈里的老年餐更像是“升级版”。不仅菜品多样,选择丰富,就餐环境更好,还支持线下配送。更贴心的是,餐食也做了适老化改造,面条“多煮一分钟”更软烂,宫保鸡丁中的花生米换成了易嚼的黄瓜丁……好吃不贵,适老度高,无疑为老年人改善伙食提供了好去处。

  兴办“老年餐桌”是好事,而开得久、办得好又不是易事。养老助餐点具有公益属性,本身就不是个赚大钱的买卖,一旦客流量跟不上,很容易陷入困境。就本市来说,即便有政府补贴“减负”,许多社区驿站也往往是“微利运行”。那么,热门商圈里市场化运营的餐厅,如何愿意参与惠老助餐?又如何做到可持续供应?通过报道来看,街道牵头张罗,各方坦诚沟通是一大秘诀。邀请有意向企业座谈进行摸底,挨家走访辖区老年人听取意见,然后多次沟通、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共识。于企业来说,服务半径清晰,就餐人数明确,意味着老年餐成本可控。在保证社会餐饮正常的同时,稍作让利“开个小灶”,承担社会责任之余亦可共享社区资源,也乐得其成。

  “民商融合”的“老年餐桌”,也启示我们惠老助餐可以有更多打开方式。诚如相关负责人所言,不管是吃饭还是寄宿等养老服务,多方携手破局是必行之路。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尽可能发动市场机构入局出力,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想方设法向组织借力,方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具体到每个社区,情况不一,条件不同,如何在实践中针对本社区人口特点与实际需求探索出好办法,也考验着相关方面的智慧。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多方协力、相向而行,让“老年餐桌”做得香、开得久,我们的城市也会更便利更温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