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古镇为啥不“香”了?

2024-04-18 08: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旅游业好起来了,仿古古镇却不行了”——据媒体报道,“假山假树假风景”,门票还100元起,当前,很多地方的仿古古镇正在被年轻人抛弃。这些被吐槽的“古城”,有的营收靠停车场收入,有的开业一年多就人去楼空……仿古古镇为何越来越不受游客待见?听听网友怎么说。

  @寒夜听雨to:关键是一个“仿”字,大家最多也就去看次热闹散散心。

  @小凯哥:当代的仿古小镇无论在外形上做得多么神似,多么豪华,其文化内涵都无法与古迹比拟。

  @住在梧桐山下:商业化太厉害了,基本上全是商铺,已经没有什么可吸引人的了。去一趟后,基本不想再去。

  @追风在路上:小区附近建的仿古小镇,人气很不足啊!除了几个打卡拍照的,基本上没有人玩。

  @詹奕:差不多的建筑物,雷同的标示牌,所谓特色美食几乎大差不差,这种高度同质化的仿古建筑旅游模式真让人提不起兴趣。

  @老王谈改革:现在各地新建的“古镇”“老街”太多了,大多是搞点仿古的现代钢筋水泥建筑,缺乏历史特色,面貌千篇一律,经营内容雷同。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不景气。其本意,是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景点。但是再好的意愿,也代替不了科学态度,更代替不了经济规律。

  @嘉湖:其实,人们在意的或许不是“仿古没仿好”,而是外表之下,缺失了打动人的东西。在相似的建筑外观、相同的网红小吃之外,本地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等情绪价值以怎样的方式抵达游客内心,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迟道华: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老的城池早已烟消云散。仿古古镇若能做好对悠远历史的承接和文化传承,充分挖掘特色优势和资源,再附以合理的商业业态配比,当然也可以走出颓势,重获游客青睐。(整理:尹传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仿古古镇为啥不“香”了?

2024年04月18日 08: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旅游业好起来了,仿古古镇却不行了”——据媒体报道,“假山假树假风景”,门票还100元起,当前,很多地方的仿古古镇正在被年轻人抛弃。这些被吐槽的“古城”,有的营收靠停车场收入,有的开业一年多就人去楼空……仿古古镇为何越来越不受游客待见?听听网友怎么说。

  @寒夜听雨to:关键是一个“仿”字,大家最多也就去看次热闹散散心。

  @小凯哥:当代的仿古小镇无论在外形上做得多么神似,多么豪华,其文化内涵都无法与古迹比拟。

  @住在梧桐山下:商业化太厉害了,基本上全是商铺,已经没有什么可吸引人的了。去一趟后,基本不想再去。

  @追风在路上:小区附近建的仿古小镇,人气很不足啊!除了几个打卡拍照的,基本上没有人玩。

  @詹奕:差不多的建筑物,雷同的标示牌,所谓特色美食几乎大差不差,这种高度同质化的仿古建筑旅游模式真让人提不起兴趣。

  @老王谈改革:现在各地新建的“古镇”“老街”太多了,大多是搞点仿古的现代钢筋水泥建筑,缺乏历史特色,面貌千篇一律,经营内容雷同。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不景气。其本意,是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景点。但是再好的意愿,也代替不了科学态度,更代替不了经济规律。

  @嘉湖:其实,人们在意的或许不是“仿古没仿好”,而是外表之下,缺失了打动人的东西。在相似的建筑外观、相同的网红小吃之外,本地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等情绪价值以怎样的方式抵达游客内心,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迟道华: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老的城池早已烟消云散。仿古古镇若能做好对悠远历史的承接和文化传承,充分挖掘特色优势和资源,再附以合理的商业业态配比,当然也可以走出颓势,重获游客青睐。(整理:尹传刚)

(责任编辑:李焱)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