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融”而行,凝聚发展合力

2024-04-18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

  尹双红 本报评论员

  杨兴东 湖南日报评论员

  邹 沛 江西日报评论员

  尹双红: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湖南和江西如何找准着力点、切入口,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破题、蓄力?

  杨兴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湖南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2023年,湖南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955万台(套),新增13.3万家企业上云、1.3万家企业上平台;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7万亿元,增长15%。同时,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通过“良田+良种+良法”配套,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每亩节本增效逾200元。

  邹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西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约七成。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壮大优势、形成更多增长点的必然要求。“数字车间”再造生产流程,“智慧矿山”安全节能,“黑灯工厂”提升效率……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上下足功夫,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前景广阔。

  尹双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同饮长江水、共枕罗霄山,湘赣两省山水相依、人缘相亲。如何把握地缘优势,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杨兴东:区域合作,规划引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将湘赣边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相似的产业基础让区域合作有了着力点与支撑点。比如,湖南的浏阳、醴陵,江西的上栗、万载4县(市),烟花爆竹产业历史悠久,产值和出口分别占全国的80%、90%以上,两省正致力建设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

  邹沛: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打通合作堵点。以生态领域为例,渌水发源于江西,最终注入湘江。湘赣两省签订了《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生态协作,换来碧水长流。基础设施联通、民生服务共享、产业发展协同、红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共治……如今,湘赣边区域合作“朋友圈”发展至24个县(市、区),协同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尹双红:向“融”而行,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不是简单相加的物理过程,而是深刻相融的化学反应,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邹沛: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重要一点。江西凭借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成立萍乡(长沙)科创中心。平台运行后,累计对接引进技术创新团队12家,促成13项技术转移合作项目,实现“引才在长沙,用才在萍乡;研发在长沙,转化在萍乡;孵化在长沙,加速在萍乡”,带动萍乡科创能力显著提升,助力产业升级。

  杨兴东:湘赣边区域合作中,产业协同是很重要的部分。产自江西的高端精密光学复合薄膜主要供应长株潭市场,江西鑫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长沙三一重工提供配套;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而江西正壮大发展动力电池、集成电路等产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湘赣两省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加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共享应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作,产业协同将向更高水平进发。

  尹双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不仅要立足省域谋发展,更要从中部地区在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来找思路、谋发展。

  杨兴东:跳出中部看整体,湖南必须在锻长板、补短板上持续用力。锻长板,就是要着力构建富有湖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补短板,则需要进一步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的区位优势。往北,加快长株潭城市群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向东,与长三角建立紧密联系;朝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样才能进一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湖南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邹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江西既要发挥“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巩固传统商路、积极开拓新路,务实推进各领域合作,构建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向“融”而行,凝聚发展合力

2024年04月18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

  尹双红 本报评论员

  杨兴东 湖南日报评论员

  邹 沛 江西日报评论员

  尹双红: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湖南和江西如何找准着力点、切入口,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破题、蓄力?

  杨兴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湖南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2023年,湖南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955万台(套),新增13.3万家企业上云、1.3万家企业上平台;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7万亿元,增长15%。同时,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通过“良田+良种+良法”配套,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每亩节本增效逾200元。

  邹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西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约七成。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壮大优势、形成更多增长点的必然要求。“数字车间”再造生产流程,“智慧矿山”安全节能,“黑灯工厂”提升效率……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上下足功夫,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前景广阔。

  尹双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同饮长江水、共枕罗霄山,湘赣两省山水相依、人缘相亲。如何把握地缘优势,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杨兴东:区域合作,规划引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将湘赣边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相似的产业基础让区域合作有了着力点与支撑点。比如,湖南的浏阳、醴陵,江西的上栗、万载4县(市),烟花爆竹产业历史悠久,产值和出口分别占全国的80%、90%以上,两省正致力建设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

  邹沛: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打通合作堵点。以生态领域为例,渌水发源于江西,最终注入湘江。湘赣两省签订了《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生态协作,换来碧水长流。基础设施联通、民生服务共享、产业发展协同、红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共治……如今,湘赣边区域合作“朋友圈”发展至24个县(市、区),协同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尹双红:向“融”而行,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不是简单相加的物理过程,而是深刻相融的化学反应,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邹沛: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重要一点。江西凭借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成立萍乡(长沙)科创中心。平台运行后,累计对接引进技术创新团队12家,促成13项技术转移合作项目,实现“引才在长沙,用才在萍乡;研发在长沙,转化在萍乡;孵化在长沙,加速在萍乡”,带动萍乡科创能力显著提升,助力产业升级。

  杨兴东:湘赣边区域合作中,产业协同是很重要的部分。产自江西的高端精密光学复合薄膜主要供应长株潭市场,江西鑫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长沙三一重工提供配套;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而江西正壮大发展动力电池、集成电路等产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湘赣两省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加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共享应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作,产业协同将向更高水平进发。

  尹双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不仅要立足省域谋发展,更要从中部地区在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来找思路、谋发展。

  杨兴东:跳出中部看整体,湖南必须在锻长板、补短板上持续用力。锻长板,就是要着力构建富有湖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补短板,则需要进一步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的区位优势。往北,加快长株潭城市群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向东,与长三角建立紧密联系;朝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样才能进一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湖南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邹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江西既要发挥“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巩固传统商路、积极开拓新路,务实推进各领域合作,构建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责任编辑:年巍)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