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称,为引导公众健康饮食,该中心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开始试行。该分级标识通过ABCD四个等级,指标数据包括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情况,从A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只要看到标识就能了解营养成分。目前,共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标识试点。
购买食品前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已成为很多消费者的习惯。配料表会标明一个产品的原料构成,按照各种配料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比如一根火腿肠,如果鸡肉的名字排在猪肉前,那就不能称是猪肉肠。前段时间,海霸王的一款“猪肉水饺”之所以受质疑,就是因为其标的是“猪肉水饺”,可配料表中鸡肉或鸭皮含量高于猪肉。
而营养成分表需要标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四种核心营养素以及能量的名称、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等信息。一些饮料会打着营养品的旗号虚假宣传,以次充好,而营养成分表会暴露其真实身份。比如,拿饮料当牛奶卖,或者混淆乳品和饮料的概念,只要查看一下营养成分表的蛋白质含量,跟正常牛奶一对比就真相大白了。
这两张表一个管着构成,一个管着含量,如同信息公开,可以给消费者一组比较精确透明的数据。但要想对配方作出准确的评估,就需要专业知识的储备了。普通消费者毕竟不是专家,没有能力弄清楚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而要把这些数据变成消费参考则更难了。比如,糖含量到底多少算高,多少含量的盐可以称为高盐,消费者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