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锂电池产业发展迅猛,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成了一条火热的赛道。但媒体调查发现,一些资质不全的小作坊、小工厂进入这个市场,他们擅自回收拆解旧的锂电池,并进行粗加工牟利,这些“三无”产品给社会公共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收集废旧电池,重新拆装翻新制造出更大容量的锂电池……从调查来看,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火了,也给一些“三无”作坊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人甚至售卖拆解组装废旧锂电池的课程,通过教学牟利,可谓乱象纷呈。
锂电池的回收拆解,有一定的易燃易爆风险,回收过程还可能产生污染问题。正因如此,锂电池的生产、运输、存储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管理规定,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经营条件和许可资质。
这些小作坊没有相应的资质和许可证明,拆解回收的方式,往往也比较简单粗暴,达不到规定的安全和消防条件。比如记者调查中,一家作坊在拆解电池时,就突然起火了,工人还坦言“是常有的事”。
为了躲避监管,锂电池回收的作坊很多藏身居民楼,给监管带来了困难,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三无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新电池流向市场,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些商家之所以铤而走险,不顾安全隐患也不惧监管压力,偷偷从事废旧锂电池的拆解组装生意,利益诱惑大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这一行业的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相应的行业标准却没有得到及时完善。
工信部之前曾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并先后公布了五批白名单企业。对于废旧锂电池的回收,尽管技术、装备和工艺等方面都已有明确,但回收标准依旧不够健全。加上锂电池广泛应用的电动自行车领域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生产厂家众多,生产标准不一,消费者分散,现在也缺乏相应的交易平台,白名单上的企业很难消化完市面上的废旧电池,由此给了一些小作坊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