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户外运动产业,让“玩”变成了正经事

2024-03-29 09: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发挥户外运动的产业带动效应,一方面离不开优质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在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上多下功夫。

  时下春光正好,宅在家中“刷手机”稍显无聊。不如背起行囊,徒步远行寻觅自然;或者搭起帐篷,露营山野仰望星河……到户外“玩”去,正成为不少人休闲健身的重要选择。

  户外运动有多火?某平台上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骑行公园”“露营烧烤”等成为热门搜索词。其中,“徒步”相关搜索量同比增幅近100%,笔记攻略数增幅超190%。此外,目前我国拥有27.9万余家户外运动企业。其中,今年1-2月新增注册企业7000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上涨3.9%。这个“玩”出来的产业,正助推着“春日经济”持续升温。

  进一步看,户外运动产业也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生态价值如何变现,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户外运动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既能直接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装备研发制造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也能与文旅、康养、体育培训等产业相融合。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出台《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需求呼唤高质量的供给。发挥户外运动的产业带动效应,一方面,离不开优质的基础设施与服务。目前,户外运动在我国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客观上存在场地受限、配套设施不全等现象。对于地方来说,可以通过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构建多种类型多元化的户外运动场所,如建设大众化的体育公园、健身步道、露营场地等设施,并布局满足更高需求的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自驾营地设施等建设工作,从而进一步扩大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规模。

  另一方面,还要在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上多下功夫。体育赛事是户外运动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以马拉松赛事为例,据武汉马拉松组委会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5.3万人次因“汉马”来到武汉,预计为当地带来15.71亿元的城市效益。但也要看到,“跟着赛事去旅行”渐成风潮的同时,一些地方还存在赛事与文旅消费项目之间衔接不畅等问题。为此,各地在进行赛事设计时,不妨对匹配的旅游路线、消费产品量身定做,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当地土特产品、文创产品等,同时还应当围绕参与人群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去融合资源,促使体育赛事的“流量”变成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增量”。

  硬币都有两面性,户外运动产业也不例外。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登山带来的垃圾、钓鱼对相关水域生物链造成的破坏、体育赛事运营保障过度造成的资源浪费,等等。为此,各地在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的同时,环保这根“弦”可松不得,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有序有度的原则。对于广大户外运动的参与者来说,也理应谨记:在亲近自然的时候影响自然、欣赏风景的同时破坏风景,实在是与“去户外”的出发点相背离。

  当“去户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些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会变成更开阔的视野。各位还犹豫什么?踏青出游,走起吧!(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持续释放户外市场强劲活力

     为全民健身搭建更广阔平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户外运动产业,让“玩”变成了正经事

2024年03月29日 09: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发挥户外运动的产业带动效应,一方面离不开优质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在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上多下功夫。

  时下春光正好,宅在家中“刷手机”稍显无聊。不如背起行囊,徒步远行寻觅自然;或者搭起帐篷,露营山野仰望星河……到户外“玩”去,正成为不少人休闲健身的重要选择。

  户外运动有多火?某平台上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骑行公园”“露营烧烤”等成为热门搜索词。其中,“徒步”相关搜索量同比增幅近100%,笔记攻略数增幅超190%。此外,目前我国拥有27.9万余家户外运动企业。其中,今年1-2月新增注册企业7000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上涨3.9%。这个“玩”出来的产业,正助推着“春日经济”持续升温。

  进一步看,户外运动产业也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生态价值如何变现,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户外运动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既能直接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装备研发制造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也能与文旅、康养、体育培训等产业相融合。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出台《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需求呼唤高质量的供给。发挥户外运动的产业带动效应,一方面,离不开优质的基础设施与服务。目前,户外运动在我国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客观上存在场地受限、配套设施不全等现象。对于地方来说,可以通过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构建多种类型多元化的户外运动场所,如建设大众化的体育公园、健身步道、露营场地等设施,并布局满足更高需求的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自驾营地设施等建设工作,从而进一步扩大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规模。

  另一方面,还要在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上多下功夫。体育赛事是户外运动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以马拉松赛事为例,据武汉马拉松组委会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5.3万人次因“汉马”来到武汉,预计为当地带来15.71亿元的城市效益。但也要看到,“跟着赛事去旅行”渐成风潮的同时,一些地方还存在赛事与文旅消费项目之间衔接不畅等问题。为此,各地在进行赛事设计时,不妨对匹配的旅游路线、消费产品量身定做,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当地土特产品、文创产品等,同时还应当围绕参与人群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去融合资源,促使体育赛事的“流量”变成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增量”。

  硬币都有两面性,户外运动产业也不例外。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登山带来的垃圾、钓鱼对相关水域生物链造成的破坏、体育赛事运营保障过度造成的资源浪费,等等。为此,各地在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的同时,环保这根“弦”可松不得,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有序有度的原则。对于广大户外运动的参与者来说,也理应谨记:在亲近自然的时候影响自然、欣赏风景的同时破坏风景,实在是与“去户外”的出发点相背离。

  当“去户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些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会变成更开阔的视野。各位还犹豫什么?踏青出游,走起吧!(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持续释放户外市场强劲活力

     为全民健身搭建更广阔平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