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政机关“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

2024-03-28 07: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近年来,“过紧日子”屡屡被提及。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说,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邓文卿(广东深圳 公务员):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穿着草鞋干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再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刻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骨子里。

  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过紧日子,是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题中之义。要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松懈不得。

  江文岩(广东广州 职员):“一钱之费,宜重宜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必然要求,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当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思想上的清醒,进一步强化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细微见真章,点滴见品行。党员干部要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断涵养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将过紧日子体现于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支笔、一顿饭等日常细微处。

  肖桂禄(广东深圳 政府工作人员):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杜绝奢靡浪费、大手大脚等现象,集中有限财力为民办事。

  如《荀子·富国》中所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最大限度统筹资金用于增强地方民生财力保障,把每一分钱用于发展的紧要处、民生的急需上。可以说,这其实是用“三公”经费的“减法”做民生福祉的“加法”,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取老百姓的好日子。

  (整理:尹传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党政机关“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

2024年03月28日 07: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近年来,“过紧日子”屡屡被提及。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说,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邓文卿(广东深圳 公务员):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穿着草鞋干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再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刻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骨子里。

  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过紧日子,是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题中之义。要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松懈不得。

  江文岩(广东广州 职员):“一钱之费,宜重宜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必然要求,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当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思想上的清醒,进一步强化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细微见真章,点滴见品行。党员干部要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断涵养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将过紧日子体现于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支笔、一顿饭等日常细微处。

  肖桂禄(广东深圳 政府工作人员):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杜绝奢靡浪费、大手大脚等现象,集中有限财力为民办事。

  如《荀子·富国》中所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最大限度统筹资金用于增强地方民生财力保障,把每一分钱用于发展的紧要处、民生的急需上。可以说,这其实是用“三公”经费的“减法”做民生福祉的“加法”,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取老百姓的好日子。

  (整理:尹传刚)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