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空窗期”不该成为求职“绊脚石”

2024-03-27 11:31 来源:东方网

  最近一段时间,“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不少求职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渴望重返职场,但自己的空窗期却成了面试中的“累赘”,应聘时屡屡受阻。(3月26日《工人日报》)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祝顺利。”李臻作为求职大军的一员,近日接到了本月第4份面试结果通知,这次依然难逃失望。“至今没有公司录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这段‘空白’。”李臻无奈地向媒体记者吐苦水。

  其实,如李臻一般,职场“空窗期”成为求职减分项的遭遇并非个例。何为职场空窗期?顾名思义,是指在工作或学习结束后,再次找到新工作或学习机会之前的暂时空闲时间。不少人把“空窗期”视为缓冲带,放松身心,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寻找新的职业方向蓄力。这样的一段“空闲”时光本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但从相关报道来看,许多招聘方对“空窗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假如“真空”了,求职之路可能就会开启“阻碍模式”。一份调查显示,仅有41.3%的招聘方表示可以接受“空窗期”超过6个月的求职者。

  话说回来,许多行业竞争激烈,从招聘方的角度,有的岗位对连续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进而自身对岗位设置明确一些特殊标准倒也可以理解,同时也不能排除个别求职者确实存在懒于奋斗、自由散漫“空窗期”的可能,但动辄一棍子将有职场“空窗期”的求职者拒之门外,甚至想当然地认为是求职“污点期”,属实有些讳莫如深。也难怪不少求职者无奈喊话,“我们是有空窗期,不是有案底”。

  实际上,从法律层面,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就此而言,有的用人单位戴着有色眼镜对待具有较长期限职场“空窗期”的求职者,不仅是一种歧视,也涉嫌侵犯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有违法风险。

  当然,作为求职者,应该对“空窗期”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解释,并通过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但更为重要的,作为用人单位,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力,给予求职者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人社部门、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有必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环节的监督指导,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应对职场“空窗期”可能存在的一系列歧视问题。社会方面也应适时提高宽容度,让求职者更加从容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节奏。只有在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职场环境中,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正如世界上没有永动机,更何况人不是机器,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来保持工作的高效和精力充沛。说到底,无论从何角度,职场“空窗期”不该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阻碍求职者对就业的再选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职场“空窗期”不该成为求职“绊脚石”

2024年03月27日 11:31   来源:东方网   季萌

  最近一段时间,“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不少求职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渴望重返职场,但自己的空窗期却成了面试中的“累赘”,应聘时屡屡受阻。(3月26日《工人日报》)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祝顺利。”李臻作为求职大军的一员,近日接到了本月第4份面试结果通知,这次依然难逃失望。“至今没有公司录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这段‘空白’。”李臻无奈地向媒体记者吐苦水。

  其实,如李臻一般,职场“空窗期”成为求职减分项的遭遇并非个例。何为职场空窗期?顾名思义,是指在工作或学习结束后,再次找到新工作或学习机会之前的暂时空闲时间。不少人把“空窗期”视为缓冲带,放松身心,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寻找新的职业方向蓄力。这样的一段“空闲”时光本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但从相关报道来看,许多招聘方对“空窗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假如“真空”了,求职之路可能就会开启“阻碍模式”。一份调查显示,仅有41.3%的招聘方表示可以接受“空窗期”超过6个月的求职者。

  话说回来,许多行业竞争激烈,从招聘方的角度,有的岗位对连续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进而自身对岗位设置明确一些特殊标准倒也可以理解,同时也不能排除个别求职者确实存在懒于奋斗、自由散漫“空窗期”的可能,但动辄一棍子将有职场“空窗期”的求职者拒之门外,甚至想当然地认为是求职“污点期”,属实有些讳莫如深。也难怪不少求职者无奈喊话,“我们是有空窗期,不是有案底”。

  实际上,从法律层面,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就此而言,有的用人单位戴着有色眼镜对待具有较长期限职场“空窗期”的求职者,不仅是一种歧视,也涉嫌侵犯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有违法风险。

  当然,作为求职者,应该对“空窗期”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解释,并通过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但更为重要的,作为用人单位,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力,给予求职者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人社部门、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有必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环节的监督指导,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应对职场“空窗期”可能存在的一系列歧视问题。社会方面也应适时提高宽容度,让求职者更加从容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节奏。只有在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职场环境中,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正如世界上没有永动机,更何况人不是机器,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来保持工作的高效和精力充沛。说到底,无论从何角度,职场“空窗期”不该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阻碍求职者对就业的再选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