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要跑到AI“复活”技术前头

2024-03-12 06:36 来源:北京晚报

  据法治日报报道,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已经发展为一门生意。在某电商平台,AI“复活”商品标价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复活”效果从简单修复照片到与用户实时交互,已有不少消费者下单。

  近些年,在AI技术加持下,与故去亲人再见一面成为可能。屏幕里的亲人当然并不真实存在,但与故去亲人再寒暄几句、唠叨唠叨家里近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AI“复活”亲人,让人们看到了技术进步所包含的潜在善意。正因为有此需求,AI“复活”才有了不小的市场。据报道,江苏南京某技术团队,在半年多时间内帮助600多个家庭实现“在线团圆”,一单的费用从几千元到1万元不等。

  爆火之下,也有人对AI“复活”隐藏的伦理问题和潜在风险表示担忧。亲人去世后,肖像能否为后人所用、会不会用于非法目的,而且“复活”可能违背逝者本人意愿。现实生活中,已有通过AI换脸伪造受害者亲人、实施诈骗的案例,“复活”逝者若越来越简单,该如何确保逝者音容笑貌等敏感信息被安全合理地使用?如今,“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已经受到AI技术的冲击,加大了辨别信息真假的难度。数字亲人产生的数据、财产如何认定,权益又该如何保障,种种疑问,追问AI的技术发展走向,也追问法律法规的边界。

  当前,AI“复活”还存在技术受限、素材缺乏、仅支持普通话等局限,完全普及仍有难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复活”故人的潘多拉魔盒已被打开。为避免立法和技术之间出现时空差,法律法规必须早做打算,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比如对AI“复活”发起方的权责进行界定、明确哪些机构有资质从事技术“复活”生意、依法补充数字人享有的权益、督促平台等为AI生成的视频打好提示标签、牵头制定AI“复活”行业的伦理标准等,有效防止技术狂飙所带来的次生风险。

  科技是把双刃剑。AI“复活”亲人,在享受技术抚慰之余,也要有所警惕和预判,用好法律法规的利剑,防止AI“复活”的刀刃伤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律要跑到AI“复活”技术前头

2024年03月12日 06:36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据法治日报报道,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已经发展为一门生意。在某电商平台,AI“复活”商品标价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复活”效果从简单修复照片到与用户实时交互,已有不少消费者下单。

  近些年,在AI技术加持下,与故去亲人再见一面成为可能。屏幕里的亲人当然并不真实存在,但与故去亲人再寒暄几句、唠叨唠叨家里近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AI“复活”亲人,让人们看到了技术进步所包含的潜在善意。正因为有此需求,AI“复活”才有了不小的市场。据报道,江苏南京某技术团队,在半年多时间内帮助600多个家庭实现“在线团圆”,一单的费用从几千元到1万元不等。

  爆火之下,也有人对AI“复活”隐藏的伦理问题和潜在风险表示担忧。亲人去世后,肖像能否为后人所用、会不会用于非法目的,而且“复活”可能违背逝者本人意愿。现实生活中,已有通过AI换脸伪造受害者亲人、实施诈骗的案例,“复活”逝者若越来越简单,该如何确保逝者音容笑貌等敏感信息被安全合理地使用?如今,“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已经受到AI技术的冲击,加大了辨别信息真假的难度。数字亲人产生的数据、财产如何认定,权益又该如何保障,种种疑问,追问AI的技术发展走向,也追问法律法规的边界。

  当前,AI“复活”还存在技术受限、素材缺乏、仅支持普通话等局限,完全普及仍有难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复活”故人的潘多拉魔盒已被打开。为避免立法和技术之间出现时空差,法律法规必须早做打算,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比如对AI“复活”发起方的权责进行界定、明确哪些机构有资质从事技术“复活”生意、依法补充数字人享有的权益、督促平台等为AI生成的视频打好提示标签、牵头制定AI“复活”行业的伦理标准等,有效防止技术狂飙所带来的次生风险。

  科技是把双刃剑。AI“复活”亲人,在享受技术抚慰之余,也要有所警惕和预判,用好法律法规的利剑,防止AI“复活”的刀刃伤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