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首次亮相“部长通道”,并就舆论关注的“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问题作出回应。他指出,要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科技兴则国家兴。青年科研人员,正处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充满热情的阶段,他们对于新事物更加敏锐、头脑中条框限制更少,正是出成果的时候。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青年科研人员的角色也愈发重要。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事实已经充分证明,青年完全有能力在核心技术科研攻坚中“挑大梁、当主角”。
就现实来看,大梁怎么挑,主角怎么当,固然在不同科研领域存在具体差异,但从舆论热议间,也可见一些带有共性的痛点。比如,青年科研人员处于起步创业阶段,在看资历、论头衔的项目评选中并不占优;在一些前辈众多的实验室、项目组中,也可能因资历尚浅,而深陷于各种繁杂事项之中。着眼于此,相关方面持续出台优化相关规定,从“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到“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再到此番“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期待更多可操作的量化举措扎实落地,真正为青年人才减压蓄力,营造更加优渥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