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些、宽松一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中,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表示,“自古英雄出少年”,要大胆使用年轻人,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让年轻人真正潜下心来搞科研,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青年科技人才往往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较少,也善于应用新方法、探索未知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大量科技创新与最佳年龄的相关性研究指出,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5岁至40岁之间,峰值年龄为37岁。在科技领域,一味论资排辈只会形成僵化而缺乏活力的氛围,科研实力才应该成为更重要的评判标准。把握好人才成长的黄金时段,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历练,也有助于打破“玻璃天花板”,更好发挥他们的能力与才华,使其迅速成长为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
事实也证明,当青年人才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挑大梁,很多人也不负信任和期待,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卓越表现。《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数据就显示,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在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承担。国家诸多科研领域的高“青年含量”,足以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蕴藏的巨大潜力,注重人尽其才,以开放包容、乐见其成的心态助力他们向科研领域的更深处进发,这既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尊重,也有利于多层次科技人才梯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