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话题格外火热。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引发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热烈讨论。
不难发现,这两年人工智能的地位确实“不一般”。从热搜上数,ChatGPT、文心一言、Sora等人工智能模型频频霸榜;往朋友圈里瞧,AI报表、AI相机、AI主播多了不少。从中央层面观察,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立规矩”,召开“AI赋能产业焕新”专题推进会,旨在加速布局、审慎推进;从地方动作来看,多地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广东在“新春第一会”上将人工智能专门强调,足见其重要性。业界更是普遍认为,具有前沿性、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改变各行各业的面貌,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动力。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一字之差,背后反映出从技术到应用的拓展,给许多从业者带来启发。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认为,“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则希望由国家高位推动规划的制定和落地,系统性加快推动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究竟该加些什么?应得到广泛讨论,并经由市场实践充分验证。
从宏观层面出发,无论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还是拓宽其应用场景,都离不开良好的顶层设计和配套的基础设施。正如铁轨之于蒸汽火车,供电系统之于各项电器,数字网络之于民用计算机,人工智能要从一行行代码变成先进生产力,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转化模式,更离不开数据和算力作为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