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主动应对时代之变带来的新挑战,以进促稳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杀手锏”,也是前瞻布局,向“新”而兴,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不少地方部署工作的关键词,新动能之势正在神舟大地上孕育。北京提出,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山东表示,将开展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既是硬道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厚植优势。
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赋能并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在产业全面振兴中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人才支撑。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人才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一方面,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另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宽阔平台。总之,要积极拓宽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在此形势下,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主动应对时代之变带来的新挑战,以进促稳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杀手锏”,也是前瞻布局,向“新”而兴,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优化。从“链”字发力,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从“绿”字发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机遇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