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据媒体报道,在不少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中,非遗文化唱起了主角。或让孩子体验舞龙项目,或与孩子一道剪纸、做灯笼,还有的是让孩子观赏木偶戏,甚至有学校把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与孩子零距离交流,这场精神大餐不可谓不丰盛!
非遗文化迎开学,并非新鲜事,此前不少地方也有“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类似尝试。但今年开学季的这波阵仗更大,也更让人印象深刻。非遗文化迎开学,别开生面,意义深远。对于孩子来说,无论看非遗表演,还是动手制作非遗产品,都能提升对非遗的亲近感,乃至爱上非遗。而经过老师、非遗传承人讲解,“大手拉小手”,还可让孩子生发出使命感,从小就立下传承非遗文化的志向,做一名“小小非遗传承人”。
解锁非遗文化,有很多种打开方式。当非遗走近青少年,青少年也会走近非遗文化;当非遗展现出独特魅力,青少年也会受到非遗奇妙之处的吸引,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丰富而灿烂的非遗文化心生敬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存自豪。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无论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保护好。我国是非遗大国,保护好非遗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也是一件非做不可的工作。
保护非遗,关键在人。比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在这个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057人。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经超过9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