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炉的金融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成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支持不断增强。2023年末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都在20%左右,今年1月末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也分别在30%、15%以上,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信贷结构演变是经济结构变迁的映射,信贷投向优化也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当前,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量级较大的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等传统贷款需求减弱,而普惠小微、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贷款快速增长。同时,直接融资呈上升趋势,贷款核销加快。增增减减之间,信贷增速在新旧动能换挡和融资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回落,但信贷结构明显优化,说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实际上是明显提升的。相关测算也显示,截至去年末,超过230万亿元的存量贷款中,普惠小微、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贷款比重分别约为一成、一成、两成、两成,结构在不断改善,普惠小微和制造业贷款比重明显上升。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深化对金融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结合新背景新情况新特点,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能力和质效。
更多注重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是每年增量的10倍,需要更加注重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这也会对今后信贷和融资增长带来积极影响。比如,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虽然不体现为贷款增量,但使用金融资源的主体效率提高,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