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令人痛彻心扉的大火,再度掀起电动自行车的安全之问。
24日凌晨,就南京雨花台区明尚西苑居民楼火灾事故,当地政府通报称: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经济便捷的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国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选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3.5亿辆,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电动自行车。然而,背后的安全隐患却令人触目惊心。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另有数据显示,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而90%的电动自行车起火致人伤亡案例则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在巨大的保有量之下,解决这一公共问题迫在眉睫。
悲剧已经发生,更要痛定思痛。这场大火背后的几处细节,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有居民表示,之前小区没有充电的地方,很多人都把车子抬回家,物业规划架空层供居民使用,本是出于好意但奈何监控并不到位;早在两年前,就有居民因架空层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太密集,向物业表达过担忧,小区物业和业委会向媒体表示,他们曾对电动自行车停放进行整治,但效果不佳;更让人忧心的是,火灾事故发生后,该小区楼栋架空层中仍然有大量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最高可处以10000元罚款。结合上述细节可见,居民屡屡“进楼上户”,很难完全归结于其警觉性不足,或是法律意识不够,更像是抱有侥幸心理,在便捷和安全之间选择了前者——有报道提出,公共充电设施不足,是居民用车时遇到的主要痛点。另外,占位不充电、收费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也影响了他们遵守规则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