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乱罚滥罚戴上法治“金箍”

2024-02-21 06:56 来源:广州日报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全面系统规范,旨在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坚决防止罚款收入的不合理增长,确保罚款制度在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2月19日新华社)

  《意见》印发体现了我国在法治政府建设上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罚款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行政执法手段,其规范性和合理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体现着法治的权威和公信力。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罚款设定与实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罚款制度的初衷是通过经济制裁来预防、纠正和惩戒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乱罚款、“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执法”等问题时有发生,引发群众和企业的极大不满,饱受社会诟病。据媒体报道,北方某山区县一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1亿多元,但交通违章罚款一年竟“创收”了3000多万元。如此“龙潭虎穴”,哪有人敢来投资消费?这虽是极端个案,但对地方营商环境、对企业发展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意见》明确对罚款设定与实施进行全面规范,要求依法科学行使罚款设定权、严格规范罚款实施活动、全面强化罚款监督。这不仅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龙年春节假期后,全国不少地方都召开“新春第一会”,全力“拼开局”,而会议主题大多聚焦高质量发展与营商环境。在这个特殊节点,《意见》适时发布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政策层面不断加强对罚款的监管力度,乱罚款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是,每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钱袋子面临“缺钱”困境时,一些地方罚款创收的老毛病就很容易复发。越是此时,越要防范“以罚代管”、以罚创收的冲动。事实也反复证明,一缺钱就想着从企业、个人头上“薅羊毛”,不仅短视而且危害极大,容易陷入“财政缺钱-乱罚滥罚-营商环境恶化-企业用脚投票-税基减少-更加没钱”的恶性循环。发展才是硬道理,乱罚款只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意见》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为罚款的设定与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它明确罚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强调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乱罚款等突出问题,努力让企业和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理念的明确,有助于引导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保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此外,《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比如,罚款的最低数额与最高数额之间一般不超过10倍,任何行政机关都不得随意给予顶格罚款或者高额罚款等,皆有助于规避自由裁量权过大而导致的滥用和误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整治乱罚款是一道民生题,也是一道发展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确保罚款制度在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必将为营商环境加分,助益高质量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乱罚滥罚戴上法治“金箍”

2024年02月21日 06:56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全面系统规范,旨在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坚决防止罚款收入的不合理增长,确保罚款制度在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2月19日新华社)

  《意见》印发体现了我国在法治政府建设上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罚款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行政执法手段,其规范性和合理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体现着法治的权威和公信力。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罚款设定与实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罚款制度的初衷是通过经济制裁来预防、纠正和惩戒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乱罚款、“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执法”等问题时有发生,引发群众和企业的极大不满,饱受社会诟病。据媒体报道,北方某山区县一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1亿多元,但交通违章罚款一年竟“创收”了3000多万元。如此“龙潭虎穴”,哪有人敢来投资消费?这虽是极端个案,但对地方营商环境、对企业发展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意见》明确对罚款设定与实施进行全面规范,要求依法科学行使罚款设定权、严格规范罚款实施活动、全面强化罚款监督。这不仅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龙年春节假期后,全国不少地方都召开“新春第一会”,全力“拼开局”,而会议主题大多聚焦高质量发展与营商环境。在这个特殊节点,《意见》适时发布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政策层面不断加强对罚款的监管力度,乱罚款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是,每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钱袋子面临“缺钱”困境时,一些地方罚款创收的老毛病就很容易复发。越是此时,越要防范“以罚代管”、以罚创收的冲动。事实也反复证明,一缺钱就想着从企业、个人头上“薅羊毛”,不仅短视而且危害极大,容易陷入“财政缺钱-乱罚滥罚-营商环境恶化-企业用脚投票-税基减少-更加没钱”的恶性循环。发展才是硬道理,乱罚款只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意见》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为罚款的设定与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它明确罚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强调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乱罚款等突出问题,努力让企业和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理念的明确,有助于引导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保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此外,《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比如,罚款的最低数额与最高数额之间一般不超过10倍,任何行政机关都不得随意给予顶格罚款或者高额罚款等,皆有助于规避自由裁量权过大而导致的滥用和误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整治乱罚款是一道民生题,也是一道发展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确保罚款制度在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必将为营商环境加分,助益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年巍)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嶉崟顒佹闂佸湱鍎ら崵锕€鈽夐姀鐘电潉闂佸壊鍋嗛崳銉ノ涢崨瀛樷拺闁告劕寮堕幆鍫ユ煙閸愬弶鎹g紒顔肩墦瀹曞崬鈽夊▎蹇庣紦婵$偑鍊栭悧顓犲緤娴犲鍑犻柕鍫濇川绾惧ジ鏌熼幏灞界厫閻庢熬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