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关乎人民群众新春佳节的获得感、幸福感。本期大家谈选编3篇来稿,聚焦各地如何创新文化供给,保障人民群众过好年、过个文化年。
——编者
丰富供给满足需求
重庆两江新区 王欣悦
多家影院上新春节档电影,景区推出多种冰雪文化项目,猜灯谜、投壶等传统民俗被纳入迎新春活动……今年春节,重庆的年味将特别浓。线上线下,近1000场次节日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节日活动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让春节既温馨又放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文艺活动,不仅能烘托节日气氛,为团聚增色、为亲情添暖,也有利于刺激需求、拉动消费,让人们在节日里尽情休闲。
春节是中华文化最生动也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既传承贴春联、逛庙会等传统年俗,又增加展现时代风采的文化供给,就能让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让非遗和节日深度融合
山西太原市 郑洋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打铁花、舞龙灯、放花灯……临近春节,非遗项目成为多地重点推广的节庆活动,营造出浓厚节日氛围。
让更多非遗项目在节假日“火”起来,既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也能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产品日渐丰富的当下,非遗项目需要创新呈现方式,让非遗文化“可看”“可听”“可感”。比如在山西的平遥古城,游客可以穿着汉服,游走在璀璨的灯展、热闹的舞狮之中,观看社火、打铁花等非遗表演,欣赏《又见平遥》等演艺节目,收获一段难忘经历。创造条件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吸引游客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转发,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破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