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今年的年夜饭预订非常火爆,有的餐厅因此设置了最低消费标准,有的餐厅不接受单点,只能预订几种套餐,大厅也不例外。消费者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套餐。
商家之所以推年夜饭套餐,有其客观原因。春节一部分从业人员回家过年,造成饭店人手紧张,而年夜饭用餐时段高度重叠,短时需求量巨大,厨房只有提前备菜才不致于手忙脚乱。另一方面,年夜饭不同于平时,顾客在食材上往往会有一些特殊要求,要求菜品不仅味道可口,最好还带有一定吉祥意味,这就要求餐饮企业精准和统筹安排,否则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当然,一部分商家也会作出一定让利,让预订套餐的顾客享受到比单点更大的优惠。
这么看来,似乎年夜饭套餐对商家和消费者都很友好,但实际上,消费者并不一定买账。先不说价格,如果家里人来吃饭的不多,那么没得选的套餐势必导致菜太多吃不完,而且套餐中的菜品也不一定都合口味,这既不符合国家倡导的减少食物浪费的理念,还会让消费者的用餐体验感下降。
法律界人士也指出,餐厅年夜饭不接受单点菜品,只能预订几种套餐,属于变相设置最低消费的做法,还涉嫌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剥夺消费者自主点餐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也有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的嫌疑。年夜饭只能定套餐的做法有蔓延趋势,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餐饮企业普遍搞这种变相的最低消费,无疑是目前“需大于供”的卖方市场给了他们底气。在年夜饭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处于卖方市场的餐饮经营者只卖套餐,本质上是利用交易优势地位给消费者设定了不合理的交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