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缘何备受瞩目

2024-01-30 07:07 来源:光明日报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村晚”。由三人组成的农民工乐队,决定在老家为乡亲们举办一场聚会,没想到得到了全村的支持。舞台不大,不过是当地一所学校的篮球场;奖品有点“土”,是家家户户最常见不过的熏鱼和腊肉;至于主角,他们是厨师、水电工、司机等,但在那一刻,他们共享村民这一身份……这两天,在湖南湘西的夯卡苗寨,这场特别的“村晚”备受瞩目。

  其实,不独湘西的苗寨,在河北承德隆化县和浙江温州等地的多个乡村,热热闹闹的“村晚”也正在或即将上演。村民们自己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既是组织者也是后勤员和亲友团,在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这片乡土上纵情高歌、尽情舞蹈,似乎要释放心中积攒了一整年的情绪。其中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对故人的思念和祝福,有对未来的自信和期待。

  不需要酷炫的舞台,不需要高级的服化道,甚至不追求万无一失的完美效果,原汁原味足以打动万千人心。当然,不能简单地将“原生态”理解为演员们说着味道纯正的家乡话、表演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述的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是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真实而鲜活的生命体验。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创造着自己的乡村文化,重新定义新时代的乡村和村民形象。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但在大众文化时代,乡村总是以“他者”的身份出现,它或者面目模糊,或者被赋予过多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或者被直接塞进猎奇而陈旧的叙事框架。遗憾的是,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真实的乡村。因此,可想而知,当有人以村民的身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倾情演绎对乡土生活的认知与理解,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热爱和自豪,那种震撼和感染力有多大!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他们守望乡土的浪漫宣言,是他们发现并展现自我价值的宝贵舞台,是他们寄望怡然自得的美好乡村生活的载体。也许,他们没有用那些宏大的语言来解释自己举办“村晚”的驱动力何在,但毋庸置疑,那就是强烈而蓬勃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作为新年俗的“村晚”,正成为村民的一种集体仪式。也许平日里他们散落各处,做着不同的工作,但在“村晚”所对应的时空里,每一个“我”融合为“我们”,那种想要隔空拥抱的亲近感,难道不正是共同体力量凝聚的生动体现吗?而这种凝聚,不仅对当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作为一种象征,它还带给屏幕外的人们以持久的感动和激励。

  文化就是生活。对于乡村来说,那些文化积淀本就嵌合在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中国广袤的原野上,千千万万个乡村各不相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也千姿百态。所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投入,坚持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惯性,必将激发热气腾腾的乡村文化创造热情与活力。期待我们的田野上,能涌现出更多像“村晚”一样富有乡土风情、充盈独特“锅气”的乡村文化新现象,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村晚”缘何备受瞩目

2024年01月30日 07:07   来源:光明日报   王丹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村晚”。由三人组成的农民工乐队,决定在老家为乡亲们举办一场聚会,没想到得到了全村的支持。舞台不大,不过是当地一所学校的篮球场;奖品有点“土”,是家家户户最常见不过的熏鱼和腊肉;至于主角,他们是厨师、水电工、司机等,但在那一刻,他们共享村民这一身份……这两天,在湖南湘西的夯卡苗寨,这场特别的“村晚”备受瞩目。

  其实,不独湘西的苗寨,在河北承德隆化县和浙江温州等地的多个乡村,热热闹闹的“村晚”也正在或即将上演。村民们自己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既是组织者也是后勤员和亲友团,在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这片乡土上纵情高歌、尽情舞蹈,似乎要释放心中积攒了一整年的情绪。其中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对故人的思念和祝福,有对未来的自信和期待。

  不需要酷炫的舞台,不需要高级的服化道,甚至不追求万无一失的完美效果,原汁原味足以打动万千人心。当然,不能简单地将“原生态”理解为演员们说着味道纯正的家乡话、表演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述的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是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真实而鲜活的生命体验。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创造着自己的乡村文化,重新定义新时代的乡村和村民形象。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但在大众文化时代,乡村总是以“他者”的身份出现,它或者面目模糊,或者被赋予过多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或者被直接塞进猎奇而陈旧的叙事框架。遗憾的是,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真实的乡村。因此,可想而知,当有人以村民的身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倾情演绎对乡土生活的认知与理解,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热爱和自豪,那种震撼和感染力有多大!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他们守望乡土的浪漫宣言,是他们发现并展现自我价值的宝贵舞台,是他们寄望怡然自得的美好乡村生活的载体。也许,他们没有用那些宏大的语言来解释自己举办“村晚”的驱动力何在,但毋庸置疑,那就是强烈而蓬勃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作为新年俗的“村晚”,正成为村民的一种集体仪式。也许平日里他们散落各处,做着不同的工作,但在“村晚”所对应的时空里,每一个“我”融合为“我们”,那种想要隔空拥抱的亲近感,难道不正是共同体力量凝聚的生动体现吗?而这种凝聚,不仅对当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作为一种象征,它还带给屏幕外的人们以持久的感动和激励。

  文化就是生活。对于乡村来说,那些文化积淀本就嵌合在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中国广袤的原野上,千千万万个乡村各不相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也千姿百态。所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投入,坚持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惯性,必将激发热气腾腾的乡村文化创造热情与活力。期待我们的田野上,能涌现出更多像“村晚”一样富有乡土风情、充盈独特“锅气”的乡村文化新现象,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力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