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秀的T台上有锄头、鱼篓,晚会的奖品是熏鱼、腊肉,舞台的主角是不同年龄的村民……近日,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获全村支持冲上热搜。
据报道,这场别开生面的“村晚”在湖南凤凰腊尔山镇夯卡苗寨举行,由湘西本土乐队“苗人三蛮”发起,他们曾经是厨师、水电工、司机和屠夫,长年在广东和浙江等地打工。春节临近,几个人决定在老家为乡亲们办一场聚会。这场“村晚”通过线上直播,观看人数已超过780万。
“村晚”是春节期间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联欢晚会。早年间,“村晚”还较为罕见。最近几年,文旅部持续推动“村晚”示范活动,“村晚”越来越多地走进村庄,红红火火的过节氛围丝毫不输地方卫视的春晚。
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演员,小小“村晚”为何散发出如此巨大的魅力?答案只有一个:“村晚”的诞生来自于村民自身的需求。说起来浙江还是“村晚”的发源地,“浙派村晚”已经举办了43年。当年丽水月山村“村晚”与农村文化供给较为匮乏有关,如今遍地开花的“村晚”,除了简单淳朴的欢快热闹,更多的是将乡音、乡情、乡愁浓缩到一个舞台,使过年的意义变得具象化,情绪表达变得温暖可触。
客观而言,如今过年的仪式感越来越弱,年味变淡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打工人回家过年,无非是吃吃喝喝、玩游戏,让人感觉农村的年也越过越寡淡。但搞个“村晚”就不同了,节目需要提前策划、排练,如此一来,没有个把月下不来。村民们从想主意,到找人合作表演节目,大家的交流变得密切,交谈也多了话题,感情自然变得更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