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年夜饭“最低消费”助长餐饮浪费

2024-01-17 14:09 来源:东方网

  龙年春节临近,京城年夜饭预订场面火爆,年夜饭包厢更是“一间难求”。记者发现,有的餐馆设置了最低消费标准,人均消费须达到数百元才能订包厢;有的推出套餐,大多2000元起步,选套餐才能有包厢。有消费者指出,年夜饭预订设置“最低消费”,间接助长了舌尖上的浪费。(1月14日《北京晚报》)

  随着国内需求持续修复,消费者外出就餐需求快速释放,推动餐饮业持续呈现强回暖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餐馆年夜饭预订较往年更为火爆,年夜饭包厢“一间难求”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据悉,一些餐馆在平日里并未设置“最低消费”,也不强制要求预订包厢的消费者必须购买指定套餐。鉴于厨师和服务人员回家过年,餐馆人手少、接待量大,一些餐馆设置“最低消费”,推出年夜饭套餐,似乎可以理解,但实则并不可取。

  餐馆设置“最低消费”一直为人所诟病,并引发不少消费纠纷。早在2014年,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就曾联合颁布《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显然,餐馆设置“最低消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属于强制性消费。

  同时也要看到,餐馆设置“最低消费”、预订包厢须购买套餐或点够套餐额度,很容易导致消费者为达到“最低消费”而被迫加菜造成浪费。《反食品浪费法》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一些地方也出台规定制止餐饮浪费,比如《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明确指出,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不得诱导、误导或迫使消费者超量点餐,同时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劝阻、制止食品浪费行为。

  北京市地方标准《餐饮业食物减损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也同样提到禁止设置“最低消费”的内容,要求包厢不设置最低消费,同时不强制消费指定套餐。餐馆设置“最低消费”,无疑与反食品浪费的法律要求和文明要求相悖。北京市消协表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反浪费的大环境下,餐馆设置最低消费,助长了餐饮浪费,不仅有悖于勤俭节约的道德要求,也不利于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应该彻底取消。

  因此,消费者在预订年夜饭时,应增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认真审核餐馆推出的年夜饭套餐及相关项目标准,看其中是否存在“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对自己和商家的权利义务,事先进行全面了解并以书面协议的形式予以明确。与此同时,对餐饮企业的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执法,以约谈、立案查处、曝光问题、发布消费警示等方式,督促餐饮企业恪守法律底线,规范营销行为,拆除或明或暗的“最低消费”门槛。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妨从抵制年夜饭“最低消费”做起。有关部门、行业组织、餐饮企业以及消费者,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凝聚最大共识,形成最大合力,画好最大同心圆,出硬招、动真格,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让节约粮食、防止和减少餐饮浪费成为恒久的社会文明风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年夜饭“最低消费”助长餐饮浪费

2024年01月17日 14:09   来源:东方网   付彪

  龙年春节临近,京城年夜饭预订场面火爆,年夜饭包厢更是“一间难求”。记者发现,有的餐馆设置了最低消费标准,人均消费须达到数百元才能订包厢;有的推出套餐,大多2000元起步,选套餐才能有包厢。有消费者指出,年夜饭预订设置“最低消费”,间接助长了舌尖上的浪费。(1月14日《北京晚报》)

  随着国内需求持续修复,消费者外出就餐需求快速释放,推动餐饮业持续呈现强回暖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餐馆年夜饭预订较往年更为火爆,年夜饭包厢“一间难求”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据悉,一些餐馆在平日里并未设置“最低消费”,也不强制要求预订包厢的消费者必须购买指定套餐。鉴于厨师和服务人员回家过年,餐馆人手少、接待量大,一些餐馆设置“最低消费”,推出年夜饭套餐,似乎可以理解,但实则并不可取。

  餐馆设置“最低消费”一直为人所诟病,并引发不少消费纠纷。早在2014年,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就曾联合颁布《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显然,餐馆设置“最低消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属于强制性消费。

  同时也要看到,餐馆设置“最低消费”、预订包厢须购买套餐或点够套餐额度,很容易导致消费者为达到“最低消费”而被迫加菜造成浪费。《反食品浪费法》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一些地方也出台规定制止餐饮浪费,比如《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明确指出,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不得诱导、误导或迫使消费者超量点餐,同时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劝阻、制止食品浪费行为。

  北京市地方标准《餐饮业食物减损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也同样提到禁止设置“最低消费”的内容,要求包厢不设置最低消费,同时不强制消费指定套餐。餐馆设置“最低消费”,无疑与反食品浪费的法律要求和文明要求相悖。北京市消协表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反浪费的大环境下,餐馆设置最低消费,助长了餐饮浪费,不仅有悖于勤俭节约的道德要求,也不利于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应该彻底取消。

  因此,消费者在预订年夜饭时,应增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认真审核餐馆推出的年夜饭套餐及相关项目标准,看其中是否存在“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对自己和商家的权利义务,事先进行全面了解并以书面协议的形式予以明确。与此同时,对餐饮企业的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执法,以约谈、立案查处、曝光问题、发布消费警示等方式,督促餐饮企业恪守法律底线,规范营销行为,拆除或明或暗的“最低消费”门槛。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妨从抵制年夜饭“最低消费”做起。有关部门、行业组织、餐饮企业以及消费者,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凝聚最大共识,形成最大合力,画好最大同心圆,出硬招、动真格,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让节约粮食、防止和减少餐饮浪费成为恒久的社会文明风尚。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