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临近,京城年夜饭预订火爆。据本报报道,有的餐馆设置了最低消费标准,人均消费须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才能订包厢;有的则推出各式套餐,大多不低于2000元,只有选套餐才能坐进包厢。比如,海淀区某知名连锁餐厅规定,年夜饭包间最低消费为2088元,即便在大厅消费,也得达到大桌1588元、小桌人均200元。商家借年夜饭搞强制消费,不少市民直呼“无福消受”。
对标价蛮横的“霸王套餐”服务,餐厅方面给出的理由是:“推出套餐只是为了方便备菜和制作,客人并不会吃亏。”这种解释显然站不住脚。春节期间客流大、人手少,商家为方便备货、提升效率,适当固定菜品种类可以理解。但这些饭店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固定菜品,还固定了食客的筷子方向,只能把筷子伸进那几盘菜里,而且要伸还得一块伸,这几盘菜既不能删减,也不能增加,食客更不能吃着这个套餐里的菜、想着那个套餐里的饭。
适应供需变化,大可以通过减少冷门菜品、提前告知顾客先订先得、适当扩充包间来实现,何必设置最低消费、倒逼消费者多花钱?大搞变相搭售和最低消费,虽然是明码标价,看似没让客人吃亏,其实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只是保证了店家不吃亏。眼瞧着春节期间生意火爆,顺势抬高消费门槛,经营者想趁机捞一笔节日红利,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年夜饭设置最低消费,饭店不是第一年这么干了。根据往年经验,这一设定不仅让食客多花钱,更有浪费的隐患,让一桌桌盛宴成为剩宴。动辄上千元的桌餐如何光盘,让不少人头疼,会间接助长舌尖上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