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圆桌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今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本期理论圆桌会特邀知名专家学者,聚焦走好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展开探讨。
“关键任务”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判断?
郭朝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初步阐述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当时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遇到来自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为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出现的历史机遇,同时为避免走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工业化道路而提出。今天,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型工业化地位愈显突出。
首先,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支撑。
其次,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强国建设的基本途径。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其在“四化同步”中起主导作用,新型工业化建设不仅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本途径。
再次,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孙立坚:中国经济凭借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这四大红利,实现了以制造业为立国之本的工业化发展。我国随之步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但随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加之创新驱动引发世界技术格局变化,中国经济急需注入新动能、开辟新格局。新型工业化就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宏伟目标的解题之策。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新时代新征程,新型工业化有哪些新内涵新特征?
孙立坚:当前,现代工业发展出现了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的新特征,这为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只有强化以人为本,强化以知识和信息为支撑的创新驱动,构建协调、绿色、开放的生态,才能通过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双轮驱动”,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在这种态势下,传统中小企业必须跟上数字化时代,否则就会被边缘化。
刘金山:应从哪些角度来认识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一是新技术。在永远在线、万物互联的数智化时代,一切都可以上网、上链、上云。商流变成云流,突破了空间与时间限制,带来经济社会发展范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而引发经济学、管理学的革命。
二是新工人。新型工业化需要相匹配的新型产业工人。
三是新市场。数智化时代,多样化的小众需求汇集起来,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利基市场。工业企业可以依托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平台,开拓无限的市场。
四是新管理。数智化产生了新型劳动关系。要基于按需经济、弹性工作原则,制定行业标准(比如任务型的工作标准、劳动者标准);基于新型产业工人的需要,探索建立系统的智能社会劳动规则、劳动伦理规范体系,形成较强的智能劳动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建立高流动、高活力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
“系统工程”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
郭朝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就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机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主动作为。
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工业是技术创新的第一源泉和技术升级的核心领域、国民经济效率提升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是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的关系。传统产业仍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是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基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传统产业长期发展的前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是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特别是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重塑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社会的基石,也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支撑,要继续适度超前建设5G、物联网、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夯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是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既是发展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
五是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各方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刘金山:要推进企业与社会数字化转型。要正确认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培养专业高级数据分析解读员,在技术领域的数据工程师与科学家、经营领域的营销和供应链、制造领域与风险管理领域的员工之间架起桥梁,确保数字化工具回应现实的商业需求,推动数智化产业发展。
要打造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引导企业成立先进制造业联盟,组织开发通用零部件、元器件,提高关键零部件的互换性与依存性,形成互换性零部件标准。引导企业构建智能制造组织系统(IMS),推进整合全产业链数据,引导企业进行分布式生产(云制造),建立产业链企业云联盟。
要打造全球分布式高水平产业人才队伍。构建以技能为本的劳动力市场,用全新思维看待技能和培训,确保关键工种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培养贯通数智化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数智化+”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建立全球数智化高端人才数据库,鼓励和引导国内创新团队与全球顶尖数智化研究机构加强交流合作。
要构建数智化时代新型劳动关系管理规则。基于按需经济、弹性工作及共享员工原则,制定行业就业标准与职业标准。成立企业-工人智能化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适应高流动性、高活力社会的社保体系。建立互联网平台资源提供方和灵活就业人员信息联盟共享机制,并与社会征信体系相连接。建立公开透明的信用信誉保障体系,将工人职业声誉与产品质量挂钩,更好激励产业工人成为优秀工匠。
要打造全球产业交易中央活力区。多元化拓展全球市场,建设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全方位的线上线下产业对接活动,建设24小时在线的项目对接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捕获企业诉求,快速匹配供求。
超大城市的崭新实践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以都市工业为支撑,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正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此,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孙立坚:现在,北上广深都面临同样的命题:高质量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对这些城市来说,原来支撑高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亟须寻找内生动力;城市单打独斗已不适合现在的环境,城市间更讲究协同效应。中国现在还没有完成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北上广深应融入城市群的发展中,产业发展必须跟城市化结合起来。对广州来说,要着眼粤港澳大湾区下好一盘棋,以城市群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广州的企业要在合作中寻找商机。规模以上企业抗跌能力强,核心竞争力逆势向上发展。希望大企业能够用好国家支持“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与模式,与中小企业在某些业务上形成外包合作,既分担风险,又共同创造商机。
以前,制造业只管投资,不掌握需求。今天,企业如果还不了解市场,还在做过剩的产品,新型工业化便不可能成功。特别是北上广深,要打造一流的消费场景,洞悉消费者需求,让需求回暖。现在不是拼“有和无”的时代,而是拼质量的时代。广州一定要把需求和投资一起带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实现新型工业化才有保障。
刘金山:广州应基于禀赋和条件,聚焦中上游产业链,引领构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都市工业生态系统。
其一,都市工业要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广州发展都市工业,应和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顶层设计,把都市工业产业主攻方向聚焦在中上游产业链,实现区域协同,构建都市工业生态系统。比如,可以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模具(零部件、元器件)制造。
其二,发展都市工业要把握智能化与数字化革命大势。广州可建立基于都市工业的全产业链电商平台,集中力量向制造业中上游环节发力,实现都市工业的互联网化。将来,都市工业生产过程必然是智能化、数字化、精密化、自动化,同时实现元器件(零部件)的标准化和产成品的个性化。
其三,发展都市工业要注重区际协同。应该看到,发展都市工业,不仅是广州自己的事情,还可以辐射珠江东岸和西岸,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全国和全球。
最后,要大力培养都市工业人才。都市工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标准化、精密化发展,需要高端人才。针对高端制造业,要鼓励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