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反映称,网上出现了一些为中小学生提供代画服务的商家,这些商家找成年人代画美术作品后,出售给家长用来以学生名义参加各类美术比赛。记者调查发现,确实有一些商家宣称从事所谓代画参赛作品的服务。有商家称,一些美术比赛只需要提交作品,并不需要现场绘画。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增加获奖可能性,选择了代画参赛。
根据孩子性格、年龄作画;分为普通、定制(高端)两档定价;销量动辄上千,宣称可以获奖……诸多细节拼凑之下,“代画参赛”服务俨然已成了一条利益暗涌的产业链。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条灰色产业链具备相当严密、成熟的分工——商家负责宣传推销,专业美术人士躲在幕后“创作”,一些比赛组织方也分得利益。种种行径之下,不见诚实守信和比赛考核的初衷,只有为了获奖而刻意的苦心经营,“酝酿”迎合。
其实,活跃在这条产业链上的人,何尝不明白诚信参赛、诚实守信的重要?他们心里打的算盘,只不过是铤而走险,各取所需。家长通过花钱下单,就可以让孩子“冲一把”获奖,在简历上添一笔色彩;专业美术人士通过画画,能够获得一笔额外报酬,甚至成为其稳定的“兼职”收入来源;而商家则借助平台和客户隐秘的口口相传,赚得盆满钵满。这背后,除了看到诚信底线失守,更要拷问“代画参赛”的犯错成本是否太低,比赛组织方的办赛初衷、流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过去一些年,某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或学校,在招生升学时,除了查看学生成绩之外,往往会参考简历内容。其中,获奖经历是重要一项。也因此,社会上逐渐滋生出诸如“花钱买奖”等乱象。而随着教育领域改革推进,这些年包括美术类在内的许多比赛经历和结果,已不再与学生的入园升学、评优评先等事项挂钩。教育部也曾多次强调,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然而,在某些教育管理者的思维中,对获奖荣誉证书似乎仍有“路径依赖”。一些大赛主办方、商家也极尽忽悠,造势教育焦虑,更加剧了类似地下产业链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