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完善集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等于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的地区采用“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的模式,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有的地区采用“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的模式,带动了周边区域发展和资源溢价;有的地区采用“生态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大幅增加了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和体系不统一,核算技术不完善。当前区域间核算指标、核算方法、技术水平、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缺乏可比性,加大了区域间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比较难度。同时,部分生态产品产权界定不明晰,产权边界模糊,产权供求主体不明确,生态产权主体权责利无法统一,制约了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等等。有鉴于此,应多措并举,让好山好水有好“价”。
一方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化和统一化,搭建多层次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根据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和公共性生态产品等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构建个性化和细化的评价和测度指标,增强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之间的可比性。应针对不同特点的生态产品采用不同的价值核算方法,对于产权清晰的生态产品采用市场价值法等直接市场法,对于数据难以获得的生态产品采用意愿调查法等更加灵活的方法,增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科学性。建立信息公开、市场透明、规则合理以及竞争高效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中心,统筹推进用能权确权与跨区域交易等工作,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