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有哪些优势?如何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本期栏目就该问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王玥
嘉 宾:刘战国(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产业集群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加速创新进程
主持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备受关注。相比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产业集群的优势有哪些?
刘战国:首先,对于处于产业集群之中的企业而言,相比“单打独斗”,产业集群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加速创新进程。深莞惠都市圈是全球顶尖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这里生产一款电子产品,企业可以快速找到专业劳动力、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支持。
其次,产业集群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集群内企业通过同行间交流、横向人才流动等方式相互学习,实现创新外溢。知识溢出具有高度地方化的特征,集群效益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快速消散,对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尤其如此。有研究表明,对于软件公司而言,两个距离在1英里内企业的创新溢出强度是距离2到5英里公司之间的10倍以上。
最后,对于区域而言,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衍生创新”的方式持续构筑区域壁垒。在产业集群中,有一种典型的现象,即集群内的早期龙头企业往往会分裂出众多企业,比如硅谷早期的半导体企业基本都是从仙童公司衍生出来的,可以称这一类现象为“衍生创新”。因为最早的研发人员大多来自母公司,衍生企业往往离母公司很近,这也客观上使产业集群持续保持竞争力。
要避免出现“互补资源缺失”现象
主持人:俗话说“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在这方面我们能向发达国家和成熟的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借鉴哪些经验?
刘战国:在讲经验借鉴之前,可以先讲一个失败教训。过去二十年,美国之所以一直在提制造业回归,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因为美国本土的制造能力远远落后于其创新能力,以至于美国已经没有了把创新想法变成产品的能力,进而反向制约了美国创新的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落后的背后是美国工业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导致出现“互补资源缺失”,即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缺乏足够的外部资源支撑,也就是产业集群配套。
基于此,美国提出要向德国学习。德国的制造业集群得益于一个良好的工业生态系统,制造业企业根植在一个由供应商、技术学校、应用研究中心、行业协会形成的网络中,各类资源密布在企业周围,让企业唾手可得。于是,美国也提出要建立开放创新基础设施,让企业都可以利用这些设施,助力企业把更多的创新推向市场,为此,美国建立了一系列制造创新研究院,搭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
尽管美国制造业创新遇到了问题,但却拥有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核心是搭建了一个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创新支柱,以肯德尔广场为区域承载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顶尖研究型大学、应用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研发中心、转化孵化机构、世界级研究型医院以及专业风险资本。
强化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创新生态
主持人:11月27日,深圳市召开“深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新闻发布会,提出“到2025年,深圳将打造形成4个万亿元级、4个五千亿元级、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您对深圳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哪些建议?
刘战国:一是要完善集群配套,打造产业集群软实力。深圳的产业集群以配套完善著称,未来仍要沿着这一思路,通过产业链分析,识别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更高质量的配套强化集群优势。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空间不足、成本提升等难题都做出了针对性回应。下一步,深圳要强化集群软实力的打造,一是要高度重视产业集群中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服务机构的打造,提升对产业集群的高质量服务能力;二是要强化产业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落地性,因产施策。
二是要强化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更需要能实现创新引领的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的“先进”两个字,天然地要求产业要通过强研发投入、高人才集聚,实现高创新性、高附加值和高带动性。国内外创新集群的研究表明,随着产业研发密集度的提升,企业对成本的敏感度在下降,对创新生态系统赋能的重视度在提升。深圳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奖励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同时要谋划打造集群核心研发机构,协同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制约集群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研发,实现对整个集群的创新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