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公款旅游的隐身“马甲”

2023-12-13 08:0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王某某借公务出差之机,与该院3名同事转道当地风景区游玩,并违规报销游玩期间差旅补助和住宿费;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源丰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毕某某以召开产品推介会名义,组织16人赴成都及周边景区旅游,公款报销住宿、交通等费用13.7万余元;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徐某某因公出访国外期间,借机公款旅游……近日,在各地发布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中,有多起存在利用公款支付私人旅游费用的问题。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黄雅慧(广东深圳 政府工作人员):瞒天过海终现形。无论公款旅游穿上什么样的“马甲”,如何隐形变异,都改变不了其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实质,终会东窗事发。改头换面的新套路背后,暴露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特权思想作祟,千方百计贪占公家便宜的老问题。公款旅游“苍蝇”乱飞,啃食的是群众利益,污染的是政治生态,破坏的是党和政府形象。党员、干部要从警示案例中汲取教训,做到时刻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

  张晋(河南南召 教师):用公款为私人旅游买单,是典型的违规违纪行为。对此,要紧盯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从公务出差、会议接待、集体学习、票据报销等关键环节和细微之处着手,堵住私人旅游费用由公款买单的“后门”和漏洞。要注重群众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统筹发挥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协同作用,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各方要形成合力堵塞漏洞,不给公款旅游可乘之机。

  吴一琦(广东深圳 职员):随着纠治“四风”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明目张胆的公款旅游得到有效遏制,但“转入地下”的公款旅游仍不时出现。纠治公款旅游等“四风”问题重在锲而不舍、精准到位。策略上,要与时俱进、针锋相对、打到“七寸”。过程中,要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只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严把公务接待、培训审批、经费报销等重要关口,就一定能遏制公款旅游歪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剥去公款旅游的隐身“马甲”

2023年12月13日 08:0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王某某借公务出差之机,与该院3名同事转道当地风景区游玩,并违规报销游玩期间差旅补助和住宿费;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源丰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毕某某以召开产品推介会名义,组织16人赴成都及周边景区旅游,公款报销住宿、交通等费用13.7万余元;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徐某某因公出访国外期间,借机公款旅游……近日,在各地发布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中,有多起存在利用公款支付私人旅游费用的问题。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黄雅慧(广东深圳 政府工作人员):瞒天过海终现形。无论公款旅游穿上什么样的“马甲”,如何隐形变异,都改变不了其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实质,终会东窗事发。改头换面的新套路背后,暴露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特权思想作祟,千方百计贪占公家便宜的老问题。公款旅游“苍蝇”乱飞,啃食的是群众利益,污染的是政治生态,破坏的是党和政府形象。党员、干部要从警示案例中汲取教训,做到时刻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

  张晋(河南南召 教师):用公款为私人旅游买单,是典型的违规违纪行为。对此,要紧盯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从公务出差、会议接待、集体学习、票据报销等关键环节和细微之处着手,堵住私人旅游费用由公款买单的“后门”和漏洞。要注重群众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统筹发挥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协同作用,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各方要形成合力堵塞漏洞,不给公款旅游可乘之机。

  吴一琦(广东深圳 职员):随着纠治“四风”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明目张胆的公款旅游得到有效遏制,但“转入地下”的公款旅游仍不时出现。纠治公款旅游等“四风”问题重在锲而不舍、精准到位。策略上,要与时俱进、针锋相对、打到“七寸”。过程中,要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只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严把公务接待、培训审批、经费报销等重要关口,就一定能遏制公款旅游歪风。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