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强产业链短板
不久前在东部沿海省份采访,两家制造企业的转型令人印象深刻:一家传统铝加工企业进军高端航空材料领域,不做“大路货”,专攻“高精尖”,营收持续上涨;另一家主攻半导体新兴材料,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下大力气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补链强链,为企业提供了突围破局的机遇。往大了看,产业链的韧性和完整性关系发展大局。我国产业政策着眼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致力于推动制造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从山东印发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推动提升基础制造能力,到河南出台新材料等2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着力打造7个万亿元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举措,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突破突围。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固优势,成为我国各类产业政策的鲜明导向。
辩证看,短板可能是跳板,弱项或藏有潜力。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一个更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 韩鑫)
锻造新的竞争优势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趋势下,具有绿色低碳化特征的产业在未来才有竞争力,制定产业政策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今年,我国继续围绕实现“双碳”目标优化产业政策,这为各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福建省海上风电资源丰富,近年来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举措,在用地、用海、环评等方面强化统筹协调,推动海上风电产业跑出“加速度”。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务实行动,才能在绿色发展新赛道上取得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