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本是一种公益奉献行为,然而据媒体报道,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却被当成了商品“买卖”,明码标价,有的还打出了“298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广告。此事引发网络舆论广泛关注。
@ABC 志愿服务应该出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真挚关爱,不应也坚决不能成为一种“生意”。将志愿服务时长当成商品买卖,严重违背了志愿服务的初衷,对社会公益事业造成严重伤害。
@抬头 志愿服务这门“生意”是怎么产生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很多地方把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之成为对中小学生的一项“硬性要求”。但是由于一些学生课业忙不过来,要完成任务就只能“场外求援”。由此反思,志愿服务不应成为一种强制性要求,甚至成为学生评奖评优、升学等的硬性指标,这不但容易让一些学生和家长为“应付差事”而动歪心思,而且也滋生了买卖志愿服务的土壤。
@风起云涌 这种将志愿服务时长进行售卖的行为,涉嫌违反了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和打击此类行为,以维护社会公益事业的正常秩序。
@莱斯利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平台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严格审查发布的内容,杜绝涉及志愿服务时长交易信息的传播和发布。同时,要加强对用户的正确引导,提高其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共同维护志愿服务的正常秩序。
@凌凌后 杜绝志愿服务“商业化”,从我们自身做起。作为一名志愿者,就要做到坚守志愿服务精神,坚定地站在志愿服务道德的一边,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