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羽绒服何时卖到五位数的”“羽绒服涨价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并引发公众对于国产羽绒服价格过高的质疑。
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千元预算内已经挑不到一件心仪的羽绒服了。”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学生用实际行动“整顿”羽绒服市场,扎堆穿起军大衣,正如他们所言: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而一些职场人士则很快找到了“平替”冲锋衣。
近年来,国产羽绒服价格上涨是不争的事实。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间,中国的羽绒服均价从438元涨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价格突破10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比接近70%。有业内人士对媒体指出,今年羽绒服的整体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左右。
羽绒服价格上涨背后,与原料成本上涨有关。羽绒服的构成主要是面料和羽绒,今年面料的价格变动不大,但是羽绒的价格却涨了不少,再加上人工费用上涨等因素,羽绒服价格上涨也在情理之中。DT研究院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2022年11月,90%白鸭绒从每千克200元涨至360元左右,90%白鹅绒从每千克不到400元涨至640元左右。
既然原材料和人工费用都在上涨,消费者为何对国产羽绒服涨价颇有微词呢?这一方面是一些品牌的涨价幅度明显高于原材料的涨价幅度,另一方面是一些品牌开始走高端化路线,让羽绒服不仅仅是御寒产品,而是重时尚设计、重品牌营销。这确实可以迎合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使其愿意为更时尚更具设计感的产品买单,但也有消费者质疑一些品牌宣称使用航天材料等是营销噱头,目的是为了卖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