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在各方探讨化石燃料使用和能源转型问题的同时,资源循环利用、经济适应性转型等话题也成为关注焦点。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变难题、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伴随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亟需打破区域国别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绿色循环效益。
面对绿色转型压力,在能源转型无法有效贡献减排的领域,循环经济正勾勒出减缓气变的另一半蓝图。德国修订法律促进家电、旧汽车、电池、饮料包装等回收利用,阿联酋的污水循环处理系统不仅节能降耗还可再生出新的清洁能源,丹麦“工业共生体系”下实现了废气废料再利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各国经济绿色转型中闪亮的新增长点,甚至成为疫后经济复苏关键举措之一。据测算,到2030年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带来4.5万亿美元的额外经济产出。
与此同时,各国循环经济发展又往往桎梏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缺乏全球化考虑,难以建立起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合作。譬如多国已在国内采取加强塑料回收利用措施,但当联合国推动制定《防治塑料污染条约》建立全球塑料回收利用体系时,却因各方在目标进程、监管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而进展缓慢,包括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在内的部分化工大国坚持采取分国别策略治理塑料污染。还有欧盟试图推进的《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也因其中对可回收性、再生含量等的设定,影响到与欧盟开展经贸合作的各相关方而引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