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货品牌影响力

2023-12-01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你能接受千元以上的国产羽绒服吗”等话题在社交媒体迅速引爆,有调侃也有质疑,更引发人们思考:国货如何讲好品牌故事?

  高端羽绒服品牌“加拿大鹅”曾一度引发国人排长队抢购,海外代购生意火爆。由于其价格动辄上万元,成为各路媒体、自媒体炒作的热点。如今,个别国产羽绒服品牌也上探到了高端价位,难免被人拿来与“加拿大鹅”比较。

  国产品牌发力中高端市场,其实是我国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过去,很多国产厂商走代工路线,只能挣到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利润大头都被品牌方拿走。多年来,一些国产品牌边干边学,练出了一身真功夫,不再满足于“为他人做嫁衣”,而是想要自立门户,争取更多话语权,这本身就说明了国产品牌的可喜进步。

  如今的国产品牌之所以有步月登云的胆气和底气,是因为其产品品质确实够硬气。得益于国内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国制造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在产品质量、性能等硬件方面,具备了与国际化品牌一争高下的本领。以羽绒服为例,为了打开差异化细分市场,很多国产品牌开始突破传统面料,越来越注重功能性和科技性材料的研发、使用,融入了诸如纳米级透气膜、火山岩材料等,甚至把原本用在降落伞上的材料用到服装上,极大提升了其强度。

  在一些国产品牌开始发力迈向高端、整体价位也随之“水涨船高”时,部分消费者出于过去对国货价廉物美的固有印象,难免产生心理落差。“以前没钱,买某某某;现在,没钱买某某某”“军大衣、花棉袄成为平替”等议论在社交网络上屡见不鲜,其背后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缺乏信心。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其中既有年轻人之间“玩梗”式的调侃,也有试图蹭流量的跟风炒作。

  更深层次原因是,国货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企业有了品质过硬的产品只是第一步,并不等于企业已经建立起市场广泛认可的品牌。国货自强,不应止步于做优产品,还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把企业对品质、设计、时尚的不懈追求和品牌文化告诉更多的人,才能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完成从品质到品牌的蝶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杜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增强国货品牌影响力

2023年12月01日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你能接受千元以上的国产羽绒服吗”等话题在社交媒体迅速引爆,有调侃也有质疑,更引发人们思考:国货如何讲好品牌故事?

  高端羽绒服品牌“加拿大鹅”曾一度引发国人排长队抢购,海外代购生意火爆。由于其价格动辄上万元,成为各路媒体、自媒体炒作的热点。如今,个别国产羽绒服品牌也上探到了高端价位,难免被人拿来与“加拿大鹅”比较。

  国产品牌发力中高端市场,其实是我国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过去,很多国产厂商走代工路线,只能挣到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利润大头都被品牌方拿走。多年来,一些国产品牌边干边学,练出了一身真功夫,不再满足于“为他人做嫁衣”,而是想要自立门户,争取更多话语权,这本身就说明了国产品牌的可喜进步。

  如今的国产品牌之所以有步月登云的胆气和底气,是因为其产品品质确实够硬气。得益于国内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国制造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在产品质量、性能等硬件方面,具备了与国际化品牌一争高下的本领。以羽绒服为例,为了打开差异化细分市场,很多国产品牌开始突破传统面料,越来越注重功能性和科技性材料的研发、使用,融入了诸如纳米级透气膜、火山岩材料等,甚至把原本用在降落伞上的材料用到服装上,极大提升了其强度。

  在一些国产品牌开始发力迈向高端、整体价位也随之“水涨船高”时,部分消费者出于过去对国货价廉物美的固有印象,难免产生心理落差。“以前没钱,买某某某;现在,没钱买某某某”“军大衣、花棉袄成为平替”等议论在社交网络上屡见不鲜,其背后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缺乏信心。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其中既有年轻人之间“玩梗”式的调侃,也有试图蹭流量的跟风炒作。

  更深层次原因是,国货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企业有了品质过硬的产品只是第一步,并不等于企业已经建立起市场广泛认可的品牌。国货自强,不应止步于做优产品,还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把企业对品质、设计、时尚的不懈追求和品牌文化告诉更多的人,才能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完成从品质到品牌的蝶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杜铭)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