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形成防范“吃播浪费”的长效机制

2023年11月30日 07:08   来源:人民日报   

  随着反食品浪费法深入实施,吃播浪费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同时,以暴饮暴食等内容博眼球的视频仍有回潮之势。本期大家谈选刊3篇来稿,探讨如何建立健全防范吃播浪费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成效。

  ——编 者

  自律自勉 发展才长远

  北京市海淀区 武 岩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规定,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铺张浪费粮食,展示假吃、催吐、暴饮暴食等,或其他易造成不良饮食消费、食物浪费示范的内容。清晰红线在前,短视频制作时拍摄什么、传递什么理念,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合乎公序良俗。

  当前,有不少传播健康饮食文化的美食博主、主播活跃在大众视野。他们中有的聚焦地方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有的分享美食烹饪技巧并融入生活感悟,有的展现中华原生态美食、鼓励使用简单食材,收获了网民不少关注。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专注提升内容质量,是美食类自媒体脱颖而出的关键。实际上,也只有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弘扬正能量、坚持行正道,才能走得更长远。

  从理念上看,美食类短视频除了用心展现美食精妙,也要让大家真正食世间滋味、念食物根源、知劳动不易。对此,短视频博主、主播应自觉坚守健康的创作理念,从源头优化内容供给。自媒体平台、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倡议、培训等方式引导从业者提升素质、强化自律。

  强化监管 整治需有力

  云南省昆明市 长 也

  美食类短视频一直深受大众喜爱。一些自媒体制作宣传各类美食,本无可厚非,但也有些人为了吸引流量而动歪心思。比如,在镜头前吃掉明显超出正常饭量的食物;刻意制作“黑暗料理”糟蹋食物。这些短视频中潜藏的食品浪费问题不容忽视。

  有鉴于此,监管必须与时俱进、提升精准性,既紧盯老问题,也注意新现象,既用好专项行动进行集中整治,也探索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以有力度的措施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实到位。自媒体平台也不能置身事外,有必要通过技术过滤、人工审核等手段,强化对视频和直播内容的把关,对具有倾向性、诱导性的粮食浪费内容进行限流,对情节严重的账号进行处罚。短视频博主、主播粉丝越多、影响力越大,越要注重树立和弘扬正确价值观,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吃播既是直播行业的细分领域,也是餐饮营销新形式,其健康有序发展对丰富网络内容、带动餐饮消费等都有积极作用。美食类短视频积极传播节约食物的理念,有助于推动绿色生活成为社会风尚。

  群众监督 人人要尽责

  四川省南充市 禾 阳

  一个人吃一大桌美食,从吃到咽的过程存在明显视频剪辑痕迹;拿食物当道具,一边加工一边损坏;故意拍摄挪锅、盛饭出现失误的视频,好好的食物全洒在地上……类似的食物浪费视频很容易甄别。治理吃播浪费,发挥群众作用、构筑全社会监督防线格外必要。

  吃播靠吸引关注、赚取流量获利,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了受众、失去了市场,传播畸形饮食方式和铺张浪费现象的吃播视频自然就没有了立足之地。遏制吃播浪费、助力粮食节约,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一方面,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自觉抵制有食物浪费之实的短视频,不为违规行为贡献点赞转发流量。另一方面,对于明显存在食物浪费的视频,不妨发现一起、投诉举报一起,不断压缩相关视频的传播空间。

  自媒体分布于不同平台,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同时,直播具有即时性、难追踪等特性。因此,需要积极调动餐饮从业者、行业协会等多方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吃播浪费。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形成共治格局,才能汇聚起反浪费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形成防范“吃播浪费”的长效机制

2023-11-30 07:08 来源:人民日报

  随着反食品浪费法深入实施,吃播浪费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同时,以暴饮暴食等内容博眼球的视频仍有回潮之势。本期大家谈选刊3篇来稿,探讨如何建立健全防范吃播浪费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成效。

  ——编 者

  自律自勉 发展才长远

  北京市海淀区 武 岩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规定,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铺张浪费粮食,展示假吃、催吐、暴饮暴食等,或其他易造成不良饮食消费、食物浪费示范的内容。清晰红线在前,短视频制作时拍摄什么、传递什么理念,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合乎公序良俗。

  当前,有不少传播健康饮食文化的美食博主、主播活跃在大众视野。他们中有的聚焦地方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有的分享美食烹饪技巧并融入生活感悟,有的展现中华原生态美食、鼓励使用简单食材,收获了网民不少关注。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专注提升内容质量,是美食类自媒体脱颖而出的关键。实际上,也只有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弘扬正能量、坚持行正道,才能走得更长远。

  从理念上看,美食类短视频除了用心展现美食精妙,也要让大家真正食世间滋味、念食物根源、知劳动不易。对此,短视频博主、主播应自觉坚守健康的创作理念,从源头优化内容供给。自媒体平台、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倡议、培训等方式引导从业者提升素质、强化自律。

  强化监管 整治需有力

  云南省昆明市 长 也

  美食类短视频一直深受大众喜爱。一些自媒体制作宣传各类美食,本无可厚非,但也有些人为了吸引流量而动歪心思。比如,在镜头前吃掉明显超出正常饭量的食物;刻意制作“黑暗料理”糟蹋食物。这些短视频中潜藏的食品浪费问题不容忽视。

  有鉴于此,监管必须与时俱进、提升精准性,既紧盯老问题,也注意新现象,既用好专项行动进行集中整治,也探索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以有力度的措施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实到位。自媒体平台也不能置身事外,有必要通过技术过滤、人工审核等手段,强化对视频和直播内容的把关,对具有倾向性、诱导性的粮食浪费内容进行限流,对情节严重的账号进行处罚。短视频博主、主播粉丝越多、影响力越大,越要注重树立和弘扬正确价值观,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吃播既是直播行业的细分领域,也是餐饮营销新形式,其健康有序发展对丰富网络内容、带动餐饮消费等都有积极作用。美食类短视频积极传播节约食物的理念,有助于推动绿色生活成为社会风尚。

  群众监督 人人要尽责

  四川省南充市 禾 阳

  一个人吃一大桌美食,从吃到咽的过程存在明显视频剪辑痕迹;拿食物当道具,一边加工一边损坏;故意拍摄挪锅、盛饭出现失误的视频,好好的食物全洒在地上……类似的食物浪费视频很容易甄别。治理吃播浪费,发挥群众作用、构筑全社会监督防线格外必要。

  吃播靠吸引关注、赚取流量获利,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了受众、失去了市场,传播畸形饮食方式和铺张浪费现象的吃播视频自然就没有了立足之地。遏制吃播浪费、助力粮食节约,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一方面,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自觉抵制有食物浪费之实的短视频,不为违规行为贡献点赞转发流量。另一方面,对于明显存在食物浪费的视频,不妨发现一起、投诉举报一起,不断压缩相关视频的传播空间。

  自媒体分布于不同平台,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同时,直播具有即时性、难追踪等特性。因此,需要积极调动餐饮从业者、行业协会等多方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吃播浪费。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形成共治格局,才能汇聚起反浪费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