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辩证看待光伏行业产能过剩

2023年11月30日 06:4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面对持续发酵的光伏产能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表示,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对于我国光伏产业遇到的暂时性困难,要在正确认识产能问题的基础上,共同巩固来之不易的全球竞争优势。

  从历史经验和供需两端情况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并未出现严重产能过剩。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历年来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处于50%至60%水平,产能超过需求一倍属于正常现象。今年年底光伏设备各环节产能预计达到1000吉瓦,对应全球市场400吉瓦的需求,略超正常范围。

  如何看待此轮产能过剩?我们既不能过度妖魔化光伏产能过剩,也不能忽视供需失衡带来的风险。首先,阶段性产能过剩是一个共性问题。受内外部因素影响,钢铁、汽车等很多行业都会呈现周期性波动。光伏行业总体属于泛半导体领域,具有周期性发展特征。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至今,经历过“三落四起”,阶段性震荡是行业正常属性。

  其次,适当的供大于求有利于优胜劣汰。只有过剩才能形成竞争,过去20年间,我国光伏产业潮起潮落,历经了几轮洗牌,清扫过一批破产企业,也培育了多个明星企业,正是通过一轮轮“淘汰赛”,整个行业的发展才更加健康,逐步建立起全球竞争优势。

  再次,要匹配市场成长性作动态观察。光伏产业科技属性强,且产业链条长、技术迭代快,各环节建设周期不尽相同,在一定阶段可能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从产能结构看,光伏行业处于技术迭代加速期,近两年上马的项目多为效率更高的先进产能。同时,与此前数次光伏行业下行周期需求低迷不同,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当前光伏市场成长性和确定性前所未有。只要不出现黑天鹅事件,很难给行业带来破坏性影响。

  当然,供需错配的潜在风险同样值得重视。随着价格竞争加剧,光伏组件价格跌破企业现金成本,已出现企业为降低成本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下游电站投资企业则担心,低价能否持续保障供货和组件质量,是否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长期低价竞争将对行业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损害光伏行业的创新基因,进而减弱我国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伏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升级,产业制造和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度电成本快速降低,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产业链所有环节都牢牢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进入产业新发展阶段,必须站在参与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度,治理行业供需错配问题,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产业政策。

  对政府部门而言,要聚焦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合理把握产业周期,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在产能、环保、研发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稳步推进产业技术迭代和转型升级。目前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离实现碳中和目标还有差距,在政策方面不能仅想着限制产能,也要推动需求进一步扩大,着力稳定行业良好预期,避免产业大起大落。

  对光伏企业来说,一定程度的市场过剩更能检验核心竞争力。光伏产业演进过程中,变的是供求关系,不变的是创新。从P型电池到TOPCon、HJT等N型电池,再到钙钛矿薄膜电池,光伏技术日新月异,转换效率不断提升。随着技术进步,光伏产业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以N型电池为例,目前生产良率高的多为有积累的企业,新进入企业良率、生产成本尚有差距,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光伏企业要始终站在创新前沿,持续开展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研究和应用,确保技术领先优势,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同时稳健经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辩证看待光伏行业产能过剩

2023-11-30 06:4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面对持续发酵的光伏产能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表示,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对于我国光伏产业遇到的暂时性困难,要在正确认识产能问题的基础上,共同巩固来之不易的全球竞争优势。

  从历史经验和供需两端情况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并未出现严重产能过剩。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历年来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处于50%至60%水平,产能超过需求一倍属于正常现象。今年年底光伏设备各环节产能预计达到1000吉瓦,对应全球市场400吉瓦的需求,略超正常范围。

  如何看待此轮产能过剩?我们既不能过度妖魔化光伏产能过剩,也不能忽视供需失衡带来的风险。首先,阶段性产能过剩是一个共性问题。受内外部因素影响,钢铁、汽车等很多行业都会呈现周期性波动。光伏行业总体属于泛半导体领域,具有周期性发展特征。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至今,经历过“三落四起”,阶段性震荡是行业正常属性。

  其次,适当的供大于求有利于优胜劣汰。只有过剩才能形成竞争,过去20年间,我国光伏产业潮起潮落,历经了几轮洗牌,清扫过一批破产企业,也培育了多个明星企业,正是通过一轮轮“淘汰赛”,整个行业的发展才更加健康,逐步建立起全球竞争优势。

  再次,要匹配市场成长性作动态观察。光伏产业科技属性强,且产业链条长、技术迭代快,各环节建设周期不尽相同,在一定阶段可能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从产能结构看,光伏行业处于技术迭代加速期,近两年上马的项目多为效率更高的先进产能。同时,与此前数次光伏行业下行周期需求低迷不同,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当前光伏市场成长性和确定性前所未有。只要不出现黑天鹅事件,很难给行业带来破坏性影响。

  当然,供需错配的潜在风险同样值得重视。随着价格竞争加剧,光伏组件价格跌破企业现金成本,已出现企业为降低成本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下游电站投资企业则担心,低价能否持续保障供货和组件质量,是否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长期低价竞争将对行业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损害光伏行业的创新基因,进而减弱我国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伏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升级,产业制造和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度电成本快速降低,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产业链所有环节都牢牢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进入产业新发展阶段,必须站在参与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度,治理行业供需错配问题,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产业政策。

  对政府部门而言,要聚焦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合理把握产业周期,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在产能、环保、研发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稳步推进产业技术迭代和转型升级。目前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离实现碳中和目标还有差距,在政策方面不能仅想着限制产能,也要推动需求进一步扩大,着力稳定行业良好预期,避免产业大起大落。

  对光伏企业来说,一定程度的市场过剩更能检验核心竞争力。光伏产业演进过程中,变的是供求关系,不变的是创新。从P型电池到TOPCon、HJT等N型电池,再到钙钛矿薄膜电池,光伏技术日新月异,转换效率不断提升。随着技术进步,光伏产业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以N型电池为例,目前生产良率高的多为有积累的企业,新进入企业良率、生产成本尚有差距,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光伏企业要始终站在创新前沿,持续开展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研究和应用,确保技术领先优势,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同时稳健经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