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工业遗产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图腾

2023年11月28日 07:41   来源:工人日报   吴迪

  据11月25日《新闻晨报》报道,11月22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为进一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工业遗产“保得住”“保得好”“活起来”,北京、上海、辽宁等十省市共同发布《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倡议各地充分挖掘工业遗产价值、探索工业遗产有效利用,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营造出更多契合城乡发展的公共空间和满足人民需求的“生活秀带”。

  工业遗产是工业社会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建筑美学价值的遗存,包括仓库、铁路、厂房、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等,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工业文明、科技水平、工人的创新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2006年,国家文物局在江苏无锡召开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并通过《无锡建议》。从此,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正式拉开大幕,诸多工业遗产旧貌换新颜。比如,去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钢大跳台及其旁边的冷却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昔日的钢铁工厂已经成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新标杆。

  然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不少地方的工业遗产陷于保护与商业开发失衡状态,要么重保护轻开发,要么过度商业开发而丧失原本风貌;有的地方在工业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重视利用老旧建筑等硬件、轻视保护生产工艺等软件”的倾向……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保护主体不够明晰,一些地方明确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由多家单位负责,但没有机构牵头统筹,难以形成合力和持久力;有些地方重视一时的经济效益,拆除工业遗产给一些项目“腾地方”;不少地方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撑。此外,工业遗产家底不清,在源头上给保护利用带来信息盲区,导致大量工业遗产还未被众人“看见”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工业遗产记述着我们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镌刻着广大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奋斗足迹。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工业近现代史上,从我国较早采用工业化方式采煤的开滦煤矿,到奠定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基础的永利碱厂,再到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业遗产背后的峥嵘岁月记录着我国如何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如何从传统制造业跨越到新型制造业,如何从机械化发展到电气化、信息化。

  所以,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各方都要积极行动起来。2021年5月,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提出通过5年努力,初步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同时,不少地方结合本地工业遗产不断开发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打造网红打卡地,让不少曾经“落灰”的工业遗产再次熠熠生辉。

  纵观国内外相对成功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案例,一些共同规律和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比如,欧美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对工业遗产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让保护工作更加精准。又如,因地制宜探索保护利用模式,有的地方将工业遗产改造成创意产业园、艺术区,有的就地建起主题博物馆等。此外,在尊重工业遗产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商业开发的需求,实现功能转换和价值提升。

  工业遗产是财富,绝非负担。在《锈迹 寻访中国工业遗产》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凡懂得珍惜过去的城市,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获得无限的、而非短暂即逝的欢乐”。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一道“一直在路上”的考题。保护不是将其静置在陈列柜里,利用也不只是打造拍照打卡的背景板。只有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帮助其找到新的功能定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需求,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工业遗产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图腾

2023-11-28 07:41 来源:工人日报 吴迪

  据11月25日《新闻晨报》报道,11月22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为进一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工业遗产“保得住”“保得好”“活起来”,北京、上海、辽宁等十省市共同发布《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倡议各地充分挖掘工业遗产价值、探索工业遗产有效利用,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营造出更多契合城乡发展的公共空间和满足人民需求的“生活秀带”。

  工业遗产是工业社会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建筑美学价值的遗存,包括仓库、铁路、厂房、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等,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工业文明、科技水平、工人的创新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2006年,国家文物局在江苏无锡召开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并通过《无锡建议》。从此,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正式拉开大幕,诸多工业遗产旧貌换新颜。比如,去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钢大跳台及其旁边的冷却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昔日的钢铁工厂已经成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新标杆。

  然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不少地方的工业遗产陷于保护与商业开发失衡状态,要么重保护轻开发,要么过度商业开发而丧失原本风貌;有的地方在工业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重视利用老旧建筑等硬件、轻视保护生产工艺等软件”的倾向……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保护主体不够明晰,一些地方明确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由多家单位负责,但没有机构牵头统筹,难以形成合力和持久力;有些地方重视一时的经济效益,拆除工业遗产给一些项目“腾地方”;不少地方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撑。此外,工业遗产家底不清,在源头上给保护利用带来信息盲区,导致大量工业遗产还未被众人“看见”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工业遗产记述着我们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镌刻着广大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奋斗足迹。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工业近现代史上,从我国较早采用工业化方式采煤的开滦煤矿,到奠定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基础的永利碱厂,再到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业遗产背后的峥嵘岁月记录着我国如何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如何从传统制造业跨越到新型制造业,如何从机械化发展到电气化、信息化。

  所以,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各方都要积极行动起来。2021年5月,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提出通过5年努力,初步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同时,不少地方结合本地工业遗产不断开发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打造网红打卡地,让不少曾经“落灰”的工业遗产再次熠熠生辉。

  纵观国内外相对成功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案例,一些共同规律和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比如,欧美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对工业遗产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让保护工作更加精准。又如,因地制宜探索保护利用模式,有的地方将工业遗产改造成创意产业园、艺术区,有的就地建起主题博物馆等。此外,在尊重工业遗产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商业开发的需求,实现功能转换和价值提升。

  工业遗产是财富,绝非负担。在《锈迹 寻访中国工业遗产》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凡懂得珍惜过去的城市,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获得无限的、而非短暂即逝的欢乐”。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一道“一直在路上”的考题。保护不是将其静置在陈列柜里,利用也不只是打造拍照打卡的背景板。只有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帮助其找到新的功能定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需求,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